他搞了一辈子鱼类遗传育种,总有干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试验,他没停下过一天。现在,他终于可以歇歇了。
12月2日7时29分,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楷模”、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场长金万昆离世。他曾经说过,当年走上育种这条路,是为了一个承诺,兑现这个承诺的期限,是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做到了。
金万昆从事鱼类育种65年,矢志民族种业的振兴。今年6月,本报曾以《“水产界的袁隆平” 一生一“芯愿”》为题,重点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诚如大家对他的评价,“如果没有他,你我的餐桌上可能会少‘一条鱼’。”这位91岁的老人,他的全世界就只有“一条鱼”,他今年的科研计划排得满满的,足足有42项。
在今年四五月份的繁殖季,他依然冲在最前面,甚至不听劝地住到了孵化车间的小屋子里,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一忙就到夜里12点。那段时间,他常常累得没有胃口。人们发现,他的消化能力似乎出了点问题。他的家人为他在办公室里备上了婴儿米粉。其实那时候,他已经病了,时常感到很疲惫,大部分时间不愿高声说话。
他从来没有这么无力过。即便是当年他以36小时扫盲班的水平起步,向育种科学高峰发起冲锋时,他仍然坚信,只要勤奋肯学,就总有成功的一天。他曾经有7个春节没在家过,3个孩子结婚,他忙得没空参加,第4个孩子结婚,他实在觉得理亏,才在当天赶了回去。
几十年的学习,他成了育种专家,扛起了中国淡水鱼育种事业的大旗,带领换新培育出11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
新品种的培育,永远在他心里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8月25日,他顶着病痛,主持召开了对换新良种场自2019年以来进行的100多项杂交育种试验成果总结的学术研讨会。会前的一天,他强烈要求出院,会议的议程、流程等主要内容都是他亲自定的。“整整半天的会,他全程都在!”换新良种场党支部书记孙杰说。
进入9月,他的食欲更差了,每日进食量极少。9月中旬,他再次住院,先是住进了宁河区医院,后转入市内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期间,他做了一个微创手术,术后他的食欲有所好转,整个人的精神也好了一点。
“他要么把场里的科研人员叫去面谈,要么视频开会,指导生产、布置任务。整个病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老场长是个工作狂,不好好休息。”孙杰说。
他获得的各种证书、奖杯、奖章装满了3个大柜子,年过九旬,早就可以“躺平”,但他偏不。育种是个受罪的事,86岁那年,他依旧像个小伙子似的,在水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多少次一池子鱼苗全死了,那就抽干了水从头再来。
他多希望还可以从头再来。
10月29日,他召开技术研讨会,是最后一次踏进换新良种场的大门。此后,他便在家里休养,但只要精神好一点,就会召开视频会议,或是把技术人员叫到家里当面布置工作。
11月7日上午,场里的工程师高永平见到了金万昆。“尽快把今年的试验总结出来,向专家汇报成果,抓紧去干。”简短的几句话说完,当天下午,他再次入院。这次住院时间很短,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出院后,场里员工赵建英和同事去看望他,感觉他瘦了很多,很虚弱。“后来我们再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出现了间歇性意识模糊,他说的话,我们听不懂了。”赵建英说。
60多年前,时任水产部副部长的杨扶青来到换新合作社,跟他说:“你光养鱼不行,你得‘做鱼’!”因为没有人工繁育孵化,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吃鱼自由。他承诺说:“请部长放心,我搞育种。”这一搞就是一辈子。
场里的技术人员跟记者回忆他最后的日子,才惊讶地发现,他今年年初定下的42项科研项目,已经全部完成。
2023年12月2日7时29分,他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一生,兑现了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