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4 10/05 10:57:06来源: 新华网

向世界 译中国——天津外国语大学用一个甲子搭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桥梁

2024-10-05 10:57:06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10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向世界 译中国——天津外国语大学用一个甲子搭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桥梁》的报道。

  语言,人类独有的交流“秘钥”,唯有相通,方可使情感交融、力量汇聚。而翻译,恰似一座桥梁,成为促进世界文化与思想交流的重要通途。

  作为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八所高等外语院校之一,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天津外国语大学应新中国外交事业之需而生。此后,天外用一个甲子的时间向世界译介中国,不但见证了中外交往的变迁,更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金秋九月,毗邻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苑”之称的天津市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藏于熙攘闹市之间,绿荫环抱,低调优雅。学生往来于校园的复古欧式教学楼,开启新学期的校园生活。

  建校60年来,近6万名中外优秀校友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活跃于外交外事、外经外贸、传媒、法律、教育等诸多领域,见证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历程。这座校园在交往互鉴的浸润之下,愈发显得文韵深厚、文脉悠长。

外译重镇: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经这里“出海”

  “爱人以德”“仁者无敌”……谈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来自白俄罗斯的落菲菲如数家珍,语气中满是对其中诸多理念的认同。

  这位颇具东方气韵的女孩,不仅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还是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中俄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落菲菲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让她引以为傲的白色封面书籍,上面印着白俄罗斯文和中文书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我是这本书白俄罗斯语译本第4、5、6册的译者之一。”落菲菲说。

  谈及这本书,落菲菲兴致盎然。“这本书里很多术语凝聚了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理解其中内涵能够帮助白俄罗斯读者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从而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

  为了实现书籍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内容的准确表达,落菲菲用了2年的时间“字斟句酌”。该书译著在白俄罗斯获得热烈反响,不少当地的实体书店甚至网店都在销售,陆续有白俄罗斯的译者和高校教师来找落菲菲交流翻译心得。“成就感满满。”她说。

  白俄罗斯历史上处于瓦希商路与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的交汇处。落菲菲从六岁起就开始学习中文,并逐渐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成为她后来走上翻译道路的“原动力”。

  “我想通过自己的翻译作品向世界展示和解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落菲菲说。近年来,她和团队成员翻译的其他作品陆续出版。“翻译如同架起了一座桥,让更多人走到桥上了解真实的中国。”

  如何用世界人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向世界译中国”的重要一课。

  为此,一个个“顶尖”平台在这里搭建。2011年,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当时的中央编译局合作共建“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2018年,该基地正式提升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直属的部级研究机构。2021年,学校又进一步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

  “当前,‘基地+中心’覆盖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4个语种,共有30余名外译队伍成员,不乏落菲菲一样的外籍译者加入,直接服务中国话语世界表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说。

  作为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并基于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等50余部、600余万字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任务。

  “近年来,学校承担的重要外译工作越来越多,成果也愈发丰富。”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仅去年,学校集中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第一、二卷,《经济增长及发展潜能——理论演变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治理》等多部译著,受到了国外政界、学界、社会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这里以不同的语言漂洋过海,向世界传递智慧和力量。”该基地负责人李晶说。

  与此同时,学校将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多语种版本融入本科生、研究生的多语种专业课程和留学生的文化语言课程之中,将诸多翻译成果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一批优秀毕业生带着“中国思想”赴联合国、驻外使领馆、中外资企业等任职。

  “我们致力于培养一支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故事。”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说。

互鉴窗口:织密交往交流的网络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开学第一课”别具一格,总会从闻名遐迩的北疆博物院出发。

  百年前,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科学考察,并创建了馆藏各类动物、植物、古生物等的北疆博物院。这座“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就坐落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校园内。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地标,这里承载着海外汉学家的人文情怀,对中外学生来说,都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倩说。

  正如北疆博物院展现的精神内核一样,天津外国语大学自建校以来,就是一扇中国与海外交流互鉴的窗口。

  如今,天津外国语大学致力于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今年,来自坦桑尼亚斯瓦希里语语言学专家、特奥菲洛·吉桑齐大学校长赫尔姆斯·姆旺肖珂教授,来到天津外国语大学进行讲学交流。

  期间,他多次走进中国大学生的课堂,从文化切入,辅以饮食、服饰、音乐等内容,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呈现斯瓦希里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及特点。同时,他与学校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座谈,探讨如何共享教学资源、合作出版教材和词典,以及共同开展非洲语言、文化、教育课题的计划。

  “通过这样密切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入地体会了教授斯瓦希里语的技巧,而他们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师生的特点。”天津外国语大学斯瓦希里语系副教授骆元媛说。

  不仅有授课,天津外国语大学持续主动邀请知华友华的外国专家、学者、青年来到中国,在城市里坐高铁、骑共享单车、体验在线支付,在乡村看乡村振兴的成果和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密切的中外人文交往中,一个个小切口、有温度、接地气的中国故事就这样呈现在更多人面前。

2023年4月3日,在天津市宁河区柴火妞谷物种植家庭农场,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在制作青团。(新华社发)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欣清晰地记得,去年,哥伦比亚教育工作者访华团代表、哥伦比亚国家财政规划署署长乔治·伊万·冈萨雷斯·博莱罗一行来到学校考察,临别时感慨地说,他在哥伦比亚研究中国问题多年,始终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原因有所困惑,而当他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与学校师生进行密切交流时,问题的答案才显现出来。

  “我们还借助外语语种专业多、国际交流渠道广的优势,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占奇说。美国籍教师张卓一(Joe)就因热爱中国文化选择来到天津外国语大学留学,最终选择留校任教。

  越来越多从这里毕业的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和平、交往、互鉴的精神。

  王兆琰从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于2011年入伍。一年多后,他接到了参加中国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指令。十多年来,他坚守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一线,还获得了联合国利比里亚代表团授予的一级和平勋章。“在学校学到的交流、包容、和平理念,给了我坚定的人生信念。”

  时光芿苒。9月12日,一批新入学的3000余名学生参观了北疆博物院。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新生高润昊说:“参观后,我更加立志成为中西交流互鉴的使者。”

  目前,天津外国语大学外语语种数量已经达到31个,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每年接收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与50多个国家的33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同国家的人才汇聚于此,共同在学校打造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新场景”。

文化使者:从这里出发读懂中国

  华灯初上,天津的“母亲河”海河扮上浓妆。今年的一个夏夜,韩国高中生“汉语桥”项目团员来到海河上乘坐游轮。两岸斑斓的彩灯,映照着少年们的脸颊。

  随着游轮的启动,少年们发出阵阵欢呼。他们用尚显生疏的中文表达着自己的喜悦:“哇!漂亮!”“我要拍下来去分享。”游轮到达终点后,大家对天津的城市发展赞叹不已,希望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增进两国青年的交流。

  这是一所高校,更是“文化使者”。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学生从天津外国语大学出发,读懂中国。

  今年8月,天津外国语大学获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批准,承办阿曼教育部委托的青少年“津沽印象”汉语桥项目。来自阿曼的20余名青年在为期两周的研学中,开展了语言文化学习交流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中感知中国文化。

  阿曼的青年们探访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等多地,感受了天津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建筑,交流团还特别设置了天津非遗手工艺银饰制作、篆刻体验、经典名篇诵读等中国文化课程。

  研学快结束时,阿曼青年指导教师穆罕默德·阿拉维(Muhammad Alalawi)感慨地说:“这是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未来我们还想来中国。”

  “线上”的文化交流,也让中外青年有了新的联结。2020年以来,超过4000名外籍学员参加天津外国语大学组织开展的“汉语桥”线上交流团组项目,有30门“汉语桥”视频课程入选了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优秀课程资源库,成为展示中国国际化办学成果、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汉语桥’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结合,使外国友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魅力,回国后将眼中的中国介绍给家人朋友。”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程幼强说。

  走出校门,文化交流并未停止。天津外国语大学先后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等国高校合作开设了9所孔子学院。

  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的课堂上,当地20余名学员津津有味地学习着王锦程的书法示范课。今年是王锦程担任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第7个年头。

  “里斯本孔子学院针对葡萄牙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以‘中文+职业技能’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王锦程说,孔子学院还为在里斯本的中资企业提供定制商务汉语课程。自2008年创办以来,学院、孔子课堂以及教学点的注册学生近2万人,参加孔院各类文化活动的人数超过9万人次。

  此外,天津外国语大学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自2021年以来共同支持“小鹰”中俄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开设各类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课程及其他配套相关工作,取得了8000余名“小鹰”中心学员参加的成效。双方还设计了100期“中国文化知识窗”栏目内容,涵盖中国神话故事、诗歌、戏剧、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国城市、中国建筑和名胜古迹等,以帮助当地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

  天津外国语大学还将各类国际展会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舞台”。

  今年夏季,天津外国语大学选派了6个语种专业的30名志愿者,担任2024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随团翻译。

  品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等非遗美食,体验漆扇、香囊等非遗制作技艺……在2024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上,来自全球的50多个少儿艺术团体,度过了难忘的中国文化体验之旅。

  “活动期间,我与日本年轻人一起交流、筹备演出,帮助他们与中国朋友沟通,这种感觉很棒。”担任日本四日市高中乐团随团翻译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杨德鹏说。

  60年,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展示中国风采;亦用一个甲子,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外学子,让他们在世界各地拼搏奋进。

  李迎迎说,学校将持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凝聚天外之力、发出天外之声、缔结天外之谊、提升天外之质,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国际化创新人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天外的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