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1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10日,天津社会科学院举行“天津宏观经济论坛(2025)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发布会”。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天津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25)》,报告详细分析了2024年天津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对2025年天津社会发展面临的各项挑战进行了综合研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天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主报告指出,2024年天津社会整体运行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就业形势趋于缓和,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津牌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成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升级加力,基层治理成效显著,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为延续天津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天津社会高质量发展,课题组从收入分配、就业政策、医疗卫生、老龄事业、人口发展和基层治理六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巩固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切实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拉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对从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家庭给予政策帮扶,助其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进而带动居民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提高利息和红利收入在居民财产净收入中的比重。想方设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是采取更为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全力推进失业人员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帮扶工作。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将就业驿站打造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多渠道宣传解读,深入实施“直补快办”行动,用好用足高校毕业生“一揽子”就业扶持政策。普遍提供“1131”实名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推荐更适合的岗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需求调查和分析,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丰富高校毕业生在正规渠道获得的服务内容,确保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形势稳定。
三是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发展。聚焦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以区域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号源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全科向专科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拓展,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向民营医疗机构拓展,团队签约向医生个人签约拓展。通过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四是健全完善“津牌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产业方面,推动天津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网通”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精准度和满意度,推动金融服务与养老服务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努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在医养结合方面,不断拓展医养结合服务内涵,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持续推进“1+6”急诊急救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患病及时处置。聚焦老年人医养康养需求,逐步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打通双向转诊通道,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双向流转,推动专业护理、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提高入户医疗服务质量,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老年人群体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护一体化床位,为老年重病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服务。
五是实施更为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一方面,大力提倡和推动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另一方面,想方设法降低育龄人口的生育成本,提高其生育意愿。对生育二孩、三孩妇女给予更长产假,同时延长父亲带薪陪护产假。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和更高比例的个人所得税抵扣额。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学前教育成本,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六是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及时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通过专业学术力量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整合实践成果、总结实践经验、评估实践价值,为推进天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参与体验等方法,广泛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提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优化资源布局,继续落实放权赋能和基层减负举措,为基层治理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治理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根据基层治理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