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2/07 11:06:28来源: 天津日报

探索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

2025-02-07 11:06:28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一头连着小微企业和农户等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普惠金融是否落实落细,经营主体的感受最真实。

  记者从天津金融监管局获悉,2024年,我市银行业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二投向了小微企业(含个人经营者)。截至去年11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91亿元,新发放贷款利率明显降低。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下,经济体系的活力与韧性不断提升。

  在普惠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普遍面临可得性、风险与利率的“不可能三角”。我市如何探索破解这一难题?

  普惠政策春风化雨 监管推出“四个一”机制

  去年10月,天津金融监管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推出“四个一”融资协调机制,通过“去贷款中介”等缩短融资交易链条,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开通一个绿色通道”。推动银行机构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压缩等贷时长,帮企业赢得时间、赢得商机。

  “开展一个专项行动”。开展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专项行动,集中完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严格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规定,除银团贷款外,对小微企业贷款不得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规范第三方机构合作管理,及时停止与收费过高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加强服务价格披露,解决小微融资贵的痼疾。

  “完善一个机制”。督导银行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制度,对于“无确切证据证明失职或履职不到位的”信贷人员相应免除责任,切实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让他们敢贷愿贷。

  “用好一个系统”。天津金融监管局开发的“津惠通”小程序、天津市委金融办推出的“津心融”平台等,归集了多家银行几百款信贷支持产品,小微企业可以像网购一样直接选品,跟贷款中介说“拜拜”,打通金融惠企“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4年12月18日,依托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津银行对经营主体累计授信111.47亿元,发放贷款90.69亿元。

  有了“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

  今年春节,宁河区种粮大户李卫心情格外舒畅。去年,他承包种植近4千亩地,同时养殖河蟹,收成很好,开开心心过了个丰收年。他忘不了,去年8月稻谷成长期需要购买饲料、化肥、农药等,正为资金发愁时,华夏银行天津分行上门服务,为其提供100万元的信用授信支持方案。他还可以根据需要自主使用。到了11月稻子收获期,他又用授信额度租赁了机器设备,体验很“丝滑”。

  该行之所以敢贷、愿贷,是因为信贷人员一直深入田间地头,懂农业生产,懂农户,对当地情况了然于胸。同时,该行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制度等,对普惠金融予以全力支持。

  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种植户、个体工商户“个头”小,风险承受力低,往往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金融机构需要做更多的功课。手里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对金融机构来说,除了政策支持,插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翅膀”,也为其开展普惠业务增加了底气。

  浙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与税务部门建立数据直连,充分发挥“银税互动”作用,推出“数科贷”等多款线上普惠金融产品,破解“抵押依赖”。同时,介入天津政务服务数字业务平台“津惠通”“津心融”“信易贷”等,提升获客量,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浦发银行天津分行则建立了“业务一条链、数据一个源、管理一个环、生态一个圈”的“浦链贷”产品体系,对内制定了鼓励客户经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管理机制,多管齐下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效。

  天津银行推出“智慧商户通”(原“智慧小二”),聚焦个体工商户这一小微主力军,解决小商户“急难愁盼”,点燃城市“烟火气”。该行在天津市内服务已覆盖3500多个早餐车、6.5万家社区便利店超市、202个菜市场近6.4万个商户摊位,呵护国民经济“毛细血管”……

  天津银行业通过调降贷款利率、减免各类服务收费等措施,让经营主体广泛享受金融支持政策红利,切实减轻经营成本。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39%,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其中,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2.96%。

  另据天津金融监管局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26%,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3个百分点。

  开展普惠金融,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不可能三角”,在天津逐渐闯出破解之道。(记者 岳付玉)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