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南港工业区开足马力生产。总投资300亿元的中石化南港乙烯项目生产装置昼夜不息地运转着,每天有超万吨的乙烯及下游产品从这里“出发”,供给几十家下游石化企业。
短短3个月前,中石化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并打通全流程,首次生产出合格产品。优质项目抱团,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绿色石化是天津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南港工业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900亿元。我们多措并举服务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南港工业区产业促进办公室主任王义珠说。
新春奋进正当时。崛起于一片盐碱滩上的天津经开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也是天津市第一大经济功能区。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汽车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记者近期在天津经开区走访发现,当地瞄准产业链、踩着时间点,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审批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落地、投产速度。
汽车制造是天津经开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3家重点整车企业和20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整车产量占天津的八成以上。
春节假期后第4天,投资11.53亿元、用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长城汽车曼德项目在天津经开区顺利开工。预计今年年底,新建的光电和热系统2个工厂就能投产。
“以前在河北生产零部件,需要运到天津组装。新项目投产后,产品距离整车产线最短仅300米左右,大大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曼德电子电器副总经理张国华说,他最近还忙着联系智能产线的进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提升未来车间的自动化水平。
新项目不远处,汽车零部件企业敏实集团北方总部基地项目也正在加紧生产,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新产线近日改造启动……
天津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局长陈强告诉记者,2025年,天津经开区将从整车和零部件两个方面发力,促进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转型发展。
“老底子”焕发新意,新领域拔节生长。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在天津经开区加速集聚,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30余家省级以上研究机构、15家各类生物医药平台孵化载体,正在为天津经开区拓展新赛道。
看中良好的产业优势,年轻的矩阵(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择落户这里。
不久前,这家公司研发的一款非动物源仿生基质支架产品正式面世。矩阵(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俊说,这一产品可用于细胞大规模增殖、组织修复、再生医美等领域,下一步计划在北京建设运营中心,扩大销售网络。
新春伊始,一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开花结果”。
走进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楼厂房,40个金属3D打印头正在作业,火花四溅、电弧闪烁。大屏幕上,金属结构的“生长”过程清晰可见。
“这台大型的金属点阵结构多弧并行3D打印装备,在近期首次实现20米级大型金属点阵夹芯结构制造。”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长猛说。
据介绍,这一团队利用河北优势的钢铁资源和天津强大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基础,正在推动点阵结构在船舶等海洋装备中的规模化应用,或可实现船体结构减重30%以上。“我们立足于满足深远海资源开发需求,助力开辟海洋基建新赛道。”刘长猛说。
数据显示,去年,天津经开区1294个项目总投资达8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其中71.3%为产业投资。目前,天津经开区在建项目86个,春季预计新开工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41.7亿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进一步夯实经济底盘支撑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改革开放原动力,持续发挥高质量发展的主支撑主引领作用。”天津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说。(记者白佳丽、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