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刘惟真
一场细雨将空气洗得干干净净,和煦的阳光晒得人身上暖烘烘的。70岁的朱丽英走出家门,直奔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和苑街道梦和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路和老邻居打招呼、拉家常,脚步显得尤为轻快。
朱丽英曾搬过三次家:第一次,是结婚时来到西于庄;第二次,是从平房到独单;第三次,是从独单到楼房。“出棚入户”以来,雨天从“难事”变成了“乐事”,朱阿姨在和苑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蜗居之困
“西于庄?扎进去想开出来都难,不去不去。”倒回十几年前,提起西于庄,老出租车司机连连摇头,不愿“接单”。
杂乱无章的砖房、纵横交错的线缆、泥泞逼仄的胡同……这是棚改前不少天津人对西于庄的“老印象”。这里绝大多数平房自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积年累月形成了大片危陋棚户区,夏日雨水倒灌、私搭乱建严重、安全隐患突出,有的小屋里挤住着几代人。
1982年,新婚的朱丽英随丈夫住进了西于庄一间10平方米的小平房。有了孩子后,家里添置了小床和洗衣机,本就小得可怜的房间更没了空间。
朱丽英的丈夫心灵手巧,给家里来了个“大改造”。落地柜锯掉柜脚,钉上了墙;往上打块木板、挂个帘,放3个箱子;柜子下面,再放孩子的小床铺。锅盆碗盏好挪动,风霜雨雪却难抵挡。朱丽英家里放着个大木盆,专门接屋顶漏下的水。晚上睡觉前,两人还得找块塑料布,把四角钉在房顶上兜住。
1998年,眼看老平房实在无法支撑夫妻二人和已上中学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朱丽英咬紧牙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在附近买下一套独单,搬离这间住了16年的老平房。
这次搬家,一家人终于有了独立卫生间。独单比平房的面积大了一倍多,不过20多平方米的房间仍显得局促。朱丽英给已经人高马大的儿子买了张行军床,铺开来两张床就快把卧室占满了。虽然没了漏雨的担忧,但屋里没有暖气,冬天又湿又冷。搬家前,朱丽英把大木盆留在了棚户区,在新家添置了电热毯和“小太阳”。
乔迁之喜
2015年,一个好消息让朱丽英一家振奋不已。当年,红桥区正式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天津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西于庄地区被列为“头号项目”。随着新型安置房社区加快建设,区内开始动员西于庄的住户迁居和苑家园。
来自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区的首批百余户居民拿到新房钥匙,搬离低矮破旧的平房 岳月伟 摄
“之前凑合着蜗居,一家人早就盼着拆迁了。”朱丽英说,自己和爱人毫不犹豫报了名,还在和苑附近租了一处房子。住得近了,朱丽英几乎每天都要去新小区附近望几眼。看着一座座高楼从打牢地基到拔地而起,她心里也跟着欢呼雀跃。
2016年的第一天,朱丽英和丈夫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最怕阴冷的老两口一进新居,就乐开了花。
几个月后,一家人迁居,成了和苑街道梦和园社区的首批入住者。这次搬家,被湿气浸得变形的桌子、床铺,又被朱丽英留在了老独单。
不过,担心到了冬天暖气不足,老两口还是带上了电热毯和“小太阳”。没成想,曾经用来取暖的老家电毫无用武之地,光荣“退了休”。
2017年,天津市开始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更多棚户区住户迎来摆脱“泥淖”的转机。借此契机,朱丽英回到西于庄一带,动员还没搬迁的邻居、工友,不时带大家到自己的新居串串门。“我和大家说,早点入住就能早点享受生活,心情愉快了,人都能年轻10岁。”
采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模式实现融资贷款,通过银行多方筹措资金;实行特殊扶助政策,将就业、入学、低保、慈善救助纳入政策工具包,因人因户精准施策……2019年11月1日,红桥区委书记李清郑重宣布,红桥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任务全面完成。3.33万户、超过15万名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区内建设和经济发展也自此步入“快车道”。
迎来新生
棚户“变形记”暂时落幕,和苑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头。“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生活越过越愉快;小区环境似花园,越看越爱……”和苑居民自发创作的三句半《夸和苑》,道出了不少老西于庄人的心声。
如今,社区周边学校医院、超市菜场、老年食堂一应俱全。生活环境脱胎换骨,西于庄的老住户精神风貌也跟着大变样。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热心肠的朱丽英,在社区当起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支部委员。
西于庄棚改安置区和苑西区的配套项目天津新华中学和苑学校 刘东岳 摄
为破解治理难点、提升居民生活安全感,红桥区还积极推动政法力量下沉基层一线。红桥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吴楠介绍,红桥区要求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每周选派干警下沉街道,每个小区组织15人左右成立“红警”治安巡控队,由社区民警管理,与网格员捆绑作战,共同维护社区平安。
棚改腾挪释放出的空间,也给区内转型发展带来了希望。近年来,以天津西站为核心,红桥区加快推动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2024年7月,西于庄地区首宗地块成功出让,这里将转型为宜居宜业的生活新空间。
如今,畅谈和苑情、闲听窗外雨已成为朱丽英生活中的一大乐事。“原来在西于庄,大家念叨的都是赶紧搬出去;现在我们越活越年轻,谁都不想离开这块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