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22日电(记者白佳丽)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富力津门湖第二社区,户籍人口仅占比一成,是典型的“陌生人社区”。如何推动“陌邻”到“睦邻”,成为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关键问题之一。
“大城市里,大家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原子化’的特征,社区活动组织难、矛盾纠纷化解难。”富力津门湖第二社区党委书记魏娜表示,为了用社区有限的资源,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社区决定通过一张张“网格”织密大家的幸福感。
晚上7点,富力津门湖第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各个活动室常常灯火通明,有学生在自习室自习,有老伙伴们在共享空间唠嗑,社区定期举办的“音阅荟”等志愿服务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参加。
“我们的共享空间是基于居民群众的需求、爱好、意愿打造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一张联络感情的‘网格’。”魏娜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小办公大服务”亲民化改造,还开发了线上“小程序”方便居民进行预约,共享自习室做到了无人值守、扫码即入、24小时开放。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小议事员”、湖畔治理团、银发敲门团等8个志愿队在社区陆续成立,成为社区治理的一股新力量,解决着一件件百姓的关心事。“比如针对百姓反映强烈的物业问题,不久前在居民广泛的参与下,我们就顺利实现了重新细化并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工作,物业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魏娜说。
近年来,天津越来越多的社区用一张张有温度的“网格”,提升居民幸福感,增添治理新力量。
在西青区精武镇锦泽苑社区,面对居民需求的多样化,社区党支部依托“百姓议事亭”,开展起了“左邻右舍半月谈”协商议事活动。
说起这项创新之举,锦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宋美荣满脸骄傲。“我们组织物业负责人、社区党员、居民等多方参与,共谋社区事。”她说,最近社区就开展了集爱心义诊、义剪等服务于一体的便民市集活动,吸引了10余家单位及近百位社区居民参与,为居民自治提供了新模式。
因为锦泽苑社区毗邻大学城,宋美荣和同事们发现,小区院里院外“能人巧匠”不少。“我们通过日常问询、居民自荐等形式,培育了理发能人、资源能人、法律明白人等10余名社区的志愿标杆。”宋美荣说,老党员杜文英现在已为社区特殊人群免费入户理发数十次。
“为基层减负,不是减作为、减担当、减责任,而是让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时间精力,更好地织密服务网络、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基层服务质量与治理效能。”天津市西青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宫璐璐说。
眼下,如何进一步贴近群众,实打实深化基层治理,仍是魏娜、宋美荣和同事们的课题。“我们感受到了基层减负的力度,因而更有精力和信心,期待和百姓们一起,把社区建设得越来越好。”宋美荣说。
宫璐璐表示,今年,西青区将进一步推动网格下延一级划分微网格,把街坊邻居、“两长一员”等纳入微网格队伍,促进“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同时,居民共享的空间阵地也将逐步延伸升级,继续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小办公大服务”亲民化改造,将其打造成集议事办公、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之家。
策划:邵香云
记者:白佳丽
海报制作: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