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3月28日电(记者栗雅婷)近日,天津市河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河北省石家庄市、沧州市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通辽市信用建设牵头部门,共同签署《失信行为纠正后信用修复合作协议》,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10个失信多发领域建立跨区域失信行为纠正后信用修复协作机制。
随着津冀蒙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呈现跨区域化,信用修复也面临着地域限制的难题。针对经营主体频繁跨区域活动、受到外地监管部门处罚多、易成为高频失信主体、票据丢失、无法与处罚部门取得联系等问题,六地信用建设牵头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主动破解难题,积极与异地处罚单位沟通对接,协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材料的核实、盖章、传递、审核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为50余家经营主体完成跨区域信用修复。
此外,六地还将“被动修复”转变为“靠前提醒”,建立信用修复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动态更新、共享辖区内高频失信企业清单、可开展信用修复企业清单,及时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对即将具备信用修复条件的经营主体主动提醒,靠前服务。定期组织召开业务培训会,开展信用修复政策宣讲,引导经营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重塑信用形象。截至目前,六地已共享行政处罚、高频失信主体信息2.3万条。
天津市河西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协作机制从今年2月运行至今,经营主体平均修复成本下降80%,服务满意度达98.6%,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信用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