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4/04 13:24:24来源: 新华网

“慢时光”里的“长幸福”

2025-04-04 13:24:2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学生在特殊教育实训基地制作糕点。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新华社天津4月3日电(记者郭方达、李然)系上围裙,戴好手套,59岁的杜丽引着几名孩子在桌前坐定。几个托盘,数个面团,孩子们安静地制作起了糕点。杜丽是这家未蓝烘焙甜品屋的店长,来自特殊教育体系的孩子们则是店里的“员工”。

  位于天津市北辰区的未蓝生活广场,是由区教育、残联等多个部门联合支持创办的特殊教育实训基地,主要提供残疾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和辅助性就业支持服务。

  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刘涛告诉记者,基地占地面积830平方米,由烘焙屋、花艺店等在内的5个培训中心构成,许多智力障碍的孩子将在这里学习走向社会的重要一课。

  烘焙屋的操作间里,孩子们坐在桌前揉搓着面团,并将其分成小块。在电子称重计旁,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红色写着大大的数字“15”,提醒孩子们每一块需要保持在15克左右。

老师带领学生在特殊教育实训基地制作糕点。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杜丽的孩子轩轩在4岁时确诊为孤独症,抱着让孩子自食其力的想法,她带着轩轩积极开展康复治疗,并主动成为学校实训基地——未蓝生活广场的志愿者,担负起了运营烘焙屋的职责。

  “孩子们学东西有时就像蜗牛一样,比平常人慢很多。”在烘焙屋里,杜丽也成了半个老师,和特教学校的老师们一道,从穿衣系扣教到糕点制作。“蜗牛也可以有坚硬的壳。”

  杜丽记得,轩轩最初连椅子都坐不住,如今却能独自完成分装、记账,甚至提醒补货。另一名孤独症少年,成了店里的“小队长”,带着伙伴们打扫卫生、接待顾客。

  经过实训,一些程度较轻的孩子能够适应相对简单的工作,通过与企业和社会机构积极对接,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够真正走入社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帮助这些家庭,应该让孩子们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而不是将他们推远。”刘涛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老师在特殊教育实训基地查看学生的花卉包装。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多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康复体系不断完善,融合教育、融合就业试点持续铺开,天津、上海、浙江等多个省份在相关群体的诊疗康复领域走在前列。

  为进一步完善关爱帮扶机制,提升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天津印发《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办法(2024-2028年)》,提出发掘融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康融合水平、健全教育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全生涯支持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的创新做法与前沿课题。”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胡美凤表示,目前天津市正在探索建立以心智障碍儿童少年发展为导向,从出生开始介入康复,延伸到大专直至社区康复的支持体系,涵盖学前及义务教育、高中(中职)、大专、就业等多个阶段。

  “未蓝生活广场是实现职业教育转段衔接的一次尝试,为学生从学校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也是为了未来更长远的幸福。”胡美凤说。(文中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