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4/05 12:32:45来源: 新华网

默默守护烈士20年的义务守陵人

2025-04-05 12:32:45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尹思源)清明节前,79岁的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刘庄子村村民范文清生了一场病,身体刚恢复些,他就想去离家1公里外的爨岭庙烈士陵园,看看他默默守护了20年的100多位烈士。

  在爨岭庙烈士陵园里,共安葬着102位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2位,其余100位都是无名烈士。从59岁那年起,范文清接替一名抗战老兵成了陵园的义务守陵人。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这个小山村,听范文清讲述他20年来默默守护烈士的故事。

  “这些人都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献出生命的。”尽管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但谈起这些无名烈士,范文清精神十足。

  “当时敌人在冀东地区已经进入‘垂死挣扎’阶段,为了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展开全面反攻,冀热边行署第一地区专署专员杨大章在这一带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队伍冒雨出发,行至爨岭庙时雨更大了,警卫人员发现敌人南北夹击,我军腹背受敌。”“在敌人凶猛的火力下,警卫连的战士们英勇冲杀,终于撕开了突破口。”“杨大章在牺牲前,让警卫员把包括参会人员花名册在内的会议材料都烧毁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名字。”

  ……

  范文清熟练地讲述着这场81年前的小型突围战的故事,一幅中华儿女抗击侵略、为国捐躯的壮烈场景生动展现。

  “这场战斗发生两年后的1946年,我出生在了这个小村庄。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这些烈士非常崇敬。”范文清介绍,战斗结束后,刘庄子村村民和成功突围的战士们将102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一处名为“骡马峪”的山坡下,1955年当地修建了爨岭庙烈士公墓,后又选址重新修建了爨岭庙烈士陵园,102名烈士遗骸在这里长眠至今。

  2005年,下营镇政府对爨岭庙烈士陵园进行全面整修,村里邀请范文清接替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的抗战老兵张世龙,成为第二代义务守陵人。范文清把承包的林地交给女儿女婿,跟老伴打了声招呼就卷起铺盖搬进了陵园门房,打扫陵园、擦拭墓碑。

  “陵园里种的都是松柏,四季都掉叶,地上不能有垃圾,要保持干净必须每天打扫。”多年来,爨岭庙烈士陵园来过不少前来寻亲的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查不到任何信息,这些人只能失望而归。范文清仍然对好几位前来询问的烈士家属印象深刻,他们在来之前大多已经找过多个烈士陵园,后来才知道烈士很可能是在爨岭庙突围战中牺牲的。

  “每个来寻亲的人都会在纪念碑前鞠上一躬,再为烈士们扫墓,然后默默离开。”讲起这些故事,范文清满脸遗憾。

  2021年,下营镇将刘庄子村爨岭庙烈士陵园和5公里外的青山岭村天津广播电台战备洞旧址两个红色景点有机衔接,建成了一条红色文化长廊,范文清也迎来了自己的“接班人”。

  1994年出生的柴九洲是刘庄子村的专职党务工作者,这些年,他和几位小伙伴一起接过了范文清手中的接力棒,渐渐地做起了烈士陵园的第三代守陵人。

  他们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协助工作人员重新撰写了讲解词,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把这102名烈士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现在,范文清大爷还会时不时来陵园看看,他已经在这里守护了很多年,该我们把这份坚守传承下去了。”柴九洲说。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