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4/15 09:58:49来源: 天津日报

城市更新项目正式签约 打造新经济业态和文体消费场景

2025-04-15 09:58:49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在天津人的记忆中,洋货市场曾是“时髦”的代名词。30多年前,这里人头攒动,摩托车、音响、打火机等“稀罕物”琳琅满目,不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进口商品集市,更是一代人青春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流逝,洋货市场逐渐走向落寞,设施陈旧、经营不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凸显,令人唏嘘。

  如今,这座承载着城市烟火气的市场即将迎来新生——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日前正式签约,总投资额达80亿元。这片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市场,为何改?怎么改?何时改?带着问题,近日,记者走进洋货市场进行多方探访。

  从辉煌到颓败

  承载历史记忆的城市地标

  走在昔日繁华的洋货市场步行街上,守在入口处的大铜马早已锈迹斑斑,两旁商店大多关门停业,一些维持经营的门店也挂出了“甩卖”“转租”的牌子,“清仓甩卖、一件不留”的声音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回响。偶尔有步履匆匆的行人经过,却鲜少有人为商品驻足。“早些年,顾客多,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吃饭,现在一天也没几个人进来。”一名玩具店的商户摇头苦笑道。

  “以前,市面上难得一见的国外手表、打火机,咱洋货市场里都有。那阵儿,我天天逛,真能淘到好东西,连外地朋友都托我‘代购’。”住在洋货市场附近的翟大爷回忆道,“那会儿,市场天天倍儿热闹,别说外地人了,就是本地人都爱往这儿扎堆。现在里头好东西越来越少,店里冷清得都能听见回声。别看我住得那么近,我有近10年没进去买东西了。”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亚平曾长期关注洋货市场。据他介绍,早期,依托港口区位优势,船员群体自发聚集于洋货市场区域售卖海外商品,逐渐形成特色交易市场。彼时,市场汇集了大量国内罕见的舶来品,凭借商品的稀缺性和价格优势,吸引了全国多地商贩和顾客前来采购。随着电商平台崛起及城市产业升级转型,其商贸模式受到双重冲击,洋货市场面临客源流失、业态陈旧等发展困境,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渐式微。

  洋货市场隶属于滨海新区杭州道街道。作为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韩福增多年来牵头负责洋货市场改造规划工作。“自2021年起,街道便着手推进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谈及改造原因,他表示,“洋货市场曾是京津冀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商业名片,但在互联网经济冲击下,它的业态未能及时升级,商品结构逐渐低端化,稀缺性优势也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洋货市场占据核心商圈却长期低迷,造成了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局面。此外,我市正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身处滨城消费核心区的洋货市场,现有功能与产业形态已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脱节。”

  市场改造,势在必行。

  平衡情怀与发展

  打造新经济业态和文体消费场景

  日前,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签约,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政建设集团)承接了这一项目。

  该集团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该项目的复杂性,集团前期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发现项目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大量商业闲置、商业能级较低、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公共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等。

  怎样改才既能保留它的优势,又能带动周边经济效益和片区居民幸福度提升?在相关负责人看来,仅改造洋货市场远远不够,还需要结合周边配套进行整体规划。

  经过研判,最终划定的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包含两个区域:南侧片区为北至杭州道,南至京山铁路,东至河北路,西至车站北路;北侧片区为北至福州道,南至文安里北边界,东至中心北路,西至贵州路。整体规划的总占地面积217公顷、房屋面积240.9万平方米。

  市政建设集团上述负责人表示,洋货市场作为天津港口城市发展的时代产物,本身具有文化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因此,项目团队提出了“绿里洋坊、洋货重生”的理念,通过“双核”结构实现洋货市场文化传承与城市商圈复兴的联动发展。

  “我们计划将现有的洋货市场打造成新的商业街区,引入新型消费业态,焕发老市场的新活力。”韩福增手指地图上南侧片区的中心区域说,“我们将在这里新建洋货公园,并在公园下方开发体育城,引入体育培训及体育赛事,打造文体消费场景。在周边区域,我们会在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内,结合洋货市场的文化记忆,打造洋货主题特色商业街景。”

  届时,洋货市场门头、商业场景、雕塑等洋货记忆空间要素都会予以保留,整体商业区域面积将在15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扩大约20%。

  一段蝶变向新之旅

  预计整体8至10年完工

  眼下,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主体实施单位已就位,这也意味着该项目将正式开启改造进程。

  “我们耗时三四年开展了一系列前期筹备工作。”韩福增进一步解释道,“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关注度很高,涉及的市场主体也非常多,每家都有各自的诉求。为此,我们一次次地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同时,也在持续与社会投资人对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据他透露,按照规划,项目最早可在今年年底前动工,以B1线塘沽地铁枢纽站建设为契机,先从轻轨9号线、B1线双轨交会处的新洋商厦地块入手,“整体项目预计8至10年完工”。

  据市政建设集团上述项目负责人介绍,集团针对这一项目已谋划2年多的时间,可以预判其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他将问题一一列出:“一是新时期的产业业态升级如何与洋货文化结合的问题;二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涉及多专业统筹协作、多部门管理协调的问题;三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补足公共配套服务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该集团项目团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强化规划统筹与制度保障,成立多专业协作平台,建立跨部门联系通道,提升规划统筹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新建公园、小学、菜市场、生鲜超市、公交首末站等公共配套设施,补足短板等。

  近日,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高雪莲也关注到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签约的消息。在她看来,洋货市场见证了天津几十年来的发展史,承载着老一代天津人通商出海、洋为中用的鲜活记忆。“该项目是城市更新的缩影,是天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她说。

  不过,她担忧,洋货市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或许会存在难点。“设施老旧、动线混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会成为项目推进的阻碍。”她坦言,“跨境电商冲击和消费升级换代极大削弱了洋货市场的历史优势,如何重新找准定位是该项目的关键。”

  高雪莲建议,该项目可从多角度入手,比如构建“港口文化+洋货消费”主题场景,将“开舱日”“保税仓直采”“港口文化节”等航海元素植入,挖掘港口商业综合体潜力和消费者情绪价值;设立“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前店后仓”的保税展销模式;布局港口特色选品、港口周边产业,如平行进口汽车所用零部件、游艇配件、航海用品等。“洋货市场毗邻天津港,享有独特区位优势,在国际贸易、免税经济、新消费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大有可为。”她说。

  谈及洋货市场即将改造的消息,许多商户十分关心进展。“听说了。”一名食品店的商户说,“街里给我们开了几次会,问了大家的想法。我们是既盼着改,又怕改得认不得。”

  据市政建设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项目将结合城市体检工作,确保本次城市更新资源投入与群众总需求的高度匹配,切实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针对这一项目,集团已与多家产业运营单位进行前期签约,在具体工作安排上将围绕重点更新地块和片区民生改造提升同步开展,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积极为我们提出宝贵建议。”他说。

  当脚手架搭起时,多年前淘货的喧闹声将融进新街区的晚风里,而洋货市场的老故事也将由此开启新篇章。(记者 郝一萍 文/摄)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