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4/23 11:45:54来源: 新华网

瞭望 | 引育结合解渴AI人才

2025-04-23 11:45:5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当前,我国AI领域人才在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基础层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不足、区域间分配不均等结构性问题

  我国AI领域“重应用、轻基础”情况尚未完全扭转,忽视基础研究,将导致技术创新缺乏后劲

  “通过引育结合方式不断完善公平、开放、可持续的AI人才发展生态,有利于形成‘引进—培育—反哺’良性循环,为壮大我国AI人才规模持续助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宋瑞 柳媛

  “2024年,公司开始布局垂类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项目,迫切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刘子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一直忙着跑各类招聘活动,为公司人工智能岗位招揽人才。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催生出庞大的人才需求。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我国AI领域人才在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基础层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不足、区域间分配不均等结构性问题。受访专家建议,采取引育结合方式填补AI人才缺口,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人力资源“活水”。

观众在第 21 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参观一款四足机器人(2025 年 3 月 6 日摄)    赵子硕摄 / 本刊

  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并存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的《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显示,AI相关岗位人才最为稀缺,供需比不足1.0,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岗位甚至低至0.27,呈现“一人难求”局面。

  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国内多家科技公司曾上演“抢人大战”: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称今年招聘首先抢AI人才,计划招6000人以上;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型科技公司均在全球范围寻找顶尖人才,以加强其对AI、半导体和自动驾驶等尖端技术的研究。

  在AI人才总量不足的同时,基础层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凸显。

  ——基础层人才紧缺,影响技术创新可持续性。据了解,人工智能产业链可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大环节。基础层人才致力于前沿算法与核心理论创新;技术层人才将理论与算法模型开发相结合,形成可落地产品;应用层人才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解决各行业的具体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而我国AI领域的基础层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浙江大学与百度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2022年,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人才数量比例分别为22.8%、37.3%、39.9%,而我国为3.3%、34.9%和61.8%。

  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的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AI领域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存量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17.1%、28.6%、54.3%。而企业对这三类人才的新增岗位需求占比分别为67.9%、71.2%、42.0%,基础层人才明显更加供不应求。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长青表示,我国AI领域“重应用、轻基础”情况尚未扭转,忽视基础研究可能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缺少复合型人才,可能减缓产业升级进程。专家表示,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且一些高校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动态对接不足,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缺乏实操经验,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要求。

  《2023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学习白皮书》调查显示,近50%的受访学生表示高校教育缺乏专业实战能力;85%的受访教师认为,高校AI教育缺乏落地实战机会。

  “实际招聘中,前来应聘的大都是专注于技术优化和创新的技术型人才,对于产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目标客户群体需求以及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岗匹配度不高。”刘子寅说。

  “高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公司正将AI技术应用于无人机集群空中表演、无人系统联防联控等领域,希望招到更多复合型人才。”从事智能无人系统集群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的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齐俊桐表示。

  “当前AI技术更新迭代快,与各行业加速融合。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跨学科知识、既懂技术又能理解行业需求的复合型AI人才,否则可能减缓产业升级进程。”张长青说。

  ——人才区域分布失衡。《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2024)》对全国29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和西安。

  报告指出,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好,能带动和产生更多相关岗位,促进人才和教育资源的聚集,形成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供岗位有限,不利于形成“教育-人才-就业”的良性循环,因此更需注意大模型技术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积极拥抱和应用大模型等AI技术,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AI人才和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分布失衡,不利于地区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的区域不平衡状况。”张长青说。

  AI师资“人才荒”

  记者采访发现,AI师资力量也存在“人才荒”。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后一个月,人工智能讲师招聘职位数同比翻倍,增速达112.4%。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培训部门等都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讲师来提升员工或学生的AI素养,推动该职位招聘需求的大幅提升。

  近年来,已有超500所高校新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2025年的扩招计划中,均包含人工智能专业。

  2019年,人工智能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部分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挂靠在计算机学院,缺乏熟悉AI实操和应用的师资。

  西南某本科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表示,自己所学的课程与计算机专业重叠度较高,直到大三才开设几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相关课程也是浅尝辄止,老师主要教学基础理论,难以指导AI实操和实际应用。

  受访专家提醒,高校是人才供给端,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谨防在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设置新专业。

  专家建议,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企业一线工程师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指导,弥补高校师资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

  在职业院校,情况也不乐观。某东部城市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于2023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但目前仅有11位教师,且都是由其他学院抽调而来。

  “当前职业院校AI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紧缺,大部分高端人才选择进入企业或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该负责人说。

  “AI技术发展速度太快,我们稍有懈怠就可能跟不上技术前沿,授课压力很大。”该人工智能学院一位老师说。

  引育结合壮大人才规模

  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解渴”AI人才不能一蹴而就。受访专家建议,短期内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引才机制,长期则须通过改革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结构合理的AI人才,不断壮大人才规模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多措并举引进人才,构建良好生态。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刘学建议,为核心人才提供跨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化资源,促使其成为人才聚集的“磁极”;建设“国际AI顶尖人才社区”,为人才提供一站式安居服务。

  刘学建议,支持领军人才担任“引才大使”,通过其学术声望和行业资源吸引国际顶尖团队;推动头部企业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赋予其在研究方向、平台设置、团队组建等方面的自主权利,进一步激发引才动力,形成“一人带动一群”效应。

  天津财经大学人事处主要负责人表示,该校正从AI相关行业企业引进专、兼职技术专家,通过双聘制、短期合约与项目制等多种机制实现人才引用并举。同时,积极推动差异化考核、成果转化共享、职称评审单设通道等激励机制改革,为AI人才引进助力。

  改革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AI人才。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应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进行跨学科培养,设置“AI+X”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校企合作,快速精准地将最新应用成果转化为课程和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AI人才。

  近年来,360集团深度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缩短技术迭代与课堂知识的“时间差”,形成贯穿认知构建、理论深化、应用实践、场景开拓等全生命周期学习路径。

  360数字安全集团副总裁卜思南介绍,公司推出的2024年的安全+AI课程已嵌入全国多所高校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360真实攻防项目。此外,公司还与部分高校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每年定期派送一线工程师到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

  “企业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数百所院校的产教融合网络,累计培养实战型‘安全+AI’人才万余人。”卜思南说。

  AI教育从娃娃抓起。2025年3月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属于AI一代,中小学校应更多开展宣讲和科普教育,让学生更早接触AI领域,更好培养专业感知力。

  “通过引育结合方式不断完善公平、开放、可持续的AI人才发展生态,有利于形成‘引进—培育—反哺’良性循环,为壮大我国AI人才规模持续助力。”张长青说。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