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5/11 17:44:56来源: 新华网

天津破获机动车检验机构环境犯罪行刑衔接案

2025-05-11 17:44:56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社天津5月11日电(记者毛振华、徐思钰)前不久,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与公安部门联手,破获当地首例机动车检验机构环境犯罪行刑衔接类案件。

  去年以来,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日常监测中,发现一家车检机构对多种车型的不同车辆进行车检时,出具了多份包含相同发动机控制单元软件标定识别码和车辆识别代码的检验报告,涉嫌伪造检测数据,引起了执法人员重点关注。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检查。新华社发

  “我们迅速调取该公司的全部检验报告,进行大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其存在系统性造假嫌疑。”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移动源支队长石佳良说。该检测机构使用“作弊器”的情况逐渐浮出水面。

  在多次确定这家车检机构正在使用作弊器的情况下,天津市环保执法总队联合天津市公安环食药侦查总队等多个部门对其突击检查,现场查获作弊器1套,锁定犯罪嫌疑人4名,嫌疑人对违法行为供认不讳。环保部门立即启动行刑衔接程序,当天就将该案证据材料完整移交地方公安分局,分局于次日受理此案并刑事立案。这也是天津首次对机动车检测弄虚作假案件入刑。

同手机大小差不多的OBD作弊器。新华社发

  执法人员现场发现,电子设备的介入不仅让作弊行为更难察觉,且操作起来几乎没有门槛,普通员工即可完成。“在这起案件中,作弊设备就是从员工身上查获。”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张语航说。

  机动车检测机构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关卡”,单次检测费用通常在一百到两百元不等。非法检测机构利用作弊手段,能迅速让不达标车辆“一键合格”,甚至为了省事让本就合格的车辆也能快速“过关”,短时间获得暴利。

  天津市查处的这起检测机构“作弊”案件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可网购的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简称“OBD”)作弊器频频出现在机动车检测造假案件中。

  梳理相关案件可以发现,作弊设备形成“产-销-用”全链条,机动车检测作弊问题呈现出跨区域、规模化的特点,且技术迭代与网络分销加剧了执法难度。

  天津能够顺利破获此次案件,就得益于同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我们通过与公安部门的紧密配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侦查等科技手段,最终锁定了违法证据。”石佳良说。

  业内人士指出,纳入刑事处罚有利于形成威慑力,减少不合格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希望通过这起典型案件,增强对机动车检测机构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切实保障机动车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守护蓝天白云。”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副总队长韩丽说。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