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9/22 11:09:13来源: 天津日报

一个奖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2025-09-22 11:09:13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城市之魂,文以铸之。

  津沽文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9月20日,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天津举行,两百余位文艺界、出版界嘉宾与读者代表共赴文学之约。作为中国文学重镇、出版重镇,天津,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滋养着文学的生长。扎根于津沽大地的百花文学奖,用四十余载光阴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天津文化版图上最闪耀的坐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视察天津时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为天津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百花文学奖与天津城,彼此滋养,相互成就,共同书写新时代文学与文化的璀璨篇章。

  奖与城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一个文学奖项与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段动人佳话。这个奖项与这座城市形成如此紧密的血肉联系——天津孕育、滋养了百花文学奖,而百花文学奖则反哺城市、提升了天津的文化品位,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文化沃土孕育文学“百花”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津,“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承万年人文精华、千年文明底蕴、六百年建城风韵,“天子渡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孕育出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空间承载文明,时间积淀文脉。

  天津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催生并培育了享誉全国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及文化品牌百花文学奖。

  来津参加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嘉宾们表示,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津派文化以包容性和多样性著称,涵盖了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等八种地域特色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我以拥有‘百花’而荣耀,也为‘百花’是我们天津的而自豪。”天津作家尹学芸此次以中篇小说《会飞的父亲》荣获百花文学奖。她始终关心身后那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人们,“我生长在蓟州,家乡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生活处处都是文学的素材。”

  “天津的文学氛围浓厚,有《小说月报》《散文》等组成的文学期刊矩阵,有著名的文学奖项百花文学奖,有文学的节日百花文艺周……天津是文学之都,值得一来再来!这次再来天津,感觉耳目一新。”曾三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作家老藤,因为《小说月报》而与天津结缘,“从我走上文学之路,这本期刊就一直陪伴着我。百花文学奖的含金量很高,再次获奖,我很荣幸。”

  百花文学奖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遴选精品、推介新人,在文学的原野上彰显着中国文学事业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几乎所有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中青年作家的名篇佳作,都是通过《小说月报》及时选萃、百花文学奖大力推介而走红全国。

  “没有《小说月报》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文学成绩。希望《小说月报》越办越好,我也会继续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献给读者。”时隔多年再次到天津领奖的作家衣向东说出了许多作家的心声。

  “四十多年来,‘为读者办刊’的理念一代代传承,让《小说月报》《散文》成为天津文学的嘉禾、中国文学的嘉禾。”百花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汪惠仁说。

  “民意标尺”彰显创新活力

  文学是反映社会文化和时代变迁的重要形式,是凝聚民族之魂、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

  1984年,百花文学奖的前身——《小说月报》百花奖创立,每两年一届,以遴选当代小说佳作为使命。这是国内首个采用读者投票方式评选的文学奖项,诞生之初即引起轰动,吸引了海内外各界读者踊跃参与,因而有了“一次大范围的民意测验”的美誉。

  四十余载“文学严选”,百花文学奖这个当代文学“民意标尺”上镌刻着一串串闪亮的名字: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阿城的《孩子王》、刘恒的《伏羲伏羲》、苏童的《妻妾成群》、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余华的《活着》、毕飞宇的《青衣》、池莉的《生活秀》……

  在荣获茅盾文学奖之前,王蒙、梁晓声、毕飞宇、苏童、徐则臣等都曾得到百花文学奖的认可。在作家梁晓声看来,百花文学奖的鼓励性、鞭策性、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足以令我们的创作更加勤奋,也必然会对我们的创作寄托更高的要求。”

  鲁迅文学奖得主邵丽也曾数次荣获百花文学奖,她直言:“这是一个伟大的平台,也是一个老百姓信任的平台。这个奖项培养了很多真正的读者,而这些优秀的读者,‘逼’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

  回望百花文学奖的发展历程,仿佛阅读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生态嬗变的微观史诗。每一届获奖作品集合均可视为一个时代美学风格与思想观念的镜像折射,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的情感轨迹,更参与塑造了时代的文化精神。这种与时俱进的特质,让百花文学奖成为观测中国文学发展走向的重要文化指标。

  百花文学奖通过动态的评选机制与类别拓展,实现了对当代文学创作现场的实时追踪与经典化建构。

  2015年,第十六届升级为百花文学奖,增设散文奖;

  2017年,第十七届增设影视剧改编价值奖;

  2019年,第十八届增设科幻文学奖;

  2023年,第二十届增设网络文学奖;

  2025年,第二十一届再设微型小说奖。

  百花文学奖打破了传统文学评奖的媒介壁垒,率先将影视改编、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新兴形态纳入评价体系。

  “百花文学奖不断迭代升级,颁奖典礼越来越盛大、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吸引了更多关注,但始终未变的是邀请读者参与评选的机制。尊重读者、扎根读者,所以‘百花’会一路盛开下去。”尹学芸说。

  共有十余部作品荣获百花文学奖的作家冯骥才表示,之所以会在天津诞生这样一个尊重读者、尊重民意、具有开创性和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与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在没有网络可以让作家与读者即时交流的时代,百花奖采用读者投票方式评奖是一个创举,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扎根读者、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是这个奖项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我们要永远和读者一起把这个奖办下去。”

  奖城共生成就文化名片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百花文学奖扎根天津、辐射全国,在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文学价值与跨媒介转化之间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文化对话空间,已从一项评奖活动升级为一个融合文艺创作、出版、传播、转化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逐渐融入这座城市的文脉,成为城市文化名片,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闪亮品牌。

  文学是照亮时代的精神灯塔,是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每届颁奖典礼都是一次文化盛会,会聚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影视人,交流文学创作,探讨文学发展。

  从线下雅集到云端直播,从天津一地到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百花文学奖正在以一种更开放、更现代、更立体的方式,推动文学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成为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

  “天津不仅有相声、西北角美食、五大道风景,还有在文坛独树一帜的《小说月报》《散文》、百花文学奖,非常值得天津人骄傲。”曾两获读者奖的周长云将翻阅《小说月报》《散文》视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他至今还记得参加上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激动,“见到了作家冯骥才、张炜、梁晓声、邱华栋、班宇……让我这个‘文学中年’热血沸腾。”他期待百花文学奖、百花文艺周进一步“破圈”,“希望筹建百花文学馆,打造天津文化新地标。”

  许多人因为这个奖和这份期刊与天津结缘,从而奔赴一座城。

  作为本届百花文学奖获奖读者代表,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25级研究生周天怡、来自河北省平泉市的中学老师赵毓文专程来津,现场见证了“百花”绽放。周天怡童年时就与《小说月报》相遇,“读到了天津作家冯骥才的《雪夜来客》,至今难忘。大学时再读《小说月报·原创版》,仿佛老友重逢。希望《小说月报》陪伴一代又一代读者在文字中收获力量,遇见美好。”

  赵毓文已连续六次获得读者奖,他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订阅《小说月报》《散文》,“从第一次读就爱不释手,一读就是几十年,百花社的书刊成为我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窗口,点亮了我平凡的生活,让我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阅读‘百花’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心有‘百花’,生活也充满了芬芳。”

  百花文学奖也对天津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由百花文学奖衍生出的百花文艺周,成为天津全民阅读活动的亮丽名片。

  第五届百花文艺周为读者带来2025年天津市优秀科普图书发布暨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展示活动、小说集《昆虫志》分享会等15场文化活动,诸多名家以多种形式,在酒店、校园、图书馆、博物馆、科创园等不同地点与读者亲密接触,以文艺滋养心灵、点亮生活,让书香浸润城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天津的文化品位,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许多天津市民以这座城市拥有如此重要的文学奖项而自豪,这种文化自信又进一步推进了书香天津建设。

  这个奖,因为这座城底蕴深厚、开放包容而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座城,因为崇尚阅读、礼遇创作而更具灵性、诗意,充满温情、希望,更加宜居宜业。(记者 仇宇浩)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