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9/29 14:06:50来源: 天津日报

4号线东南角站文物展厅9月30日起对公众开放

2025-09-29 14:06:50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分享到:

  明日,位于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的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文物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三至周五10:00—12:00、13:00—16:00,周六周日、节假日10:00—12:00、13:00—18:00。每周一、二闭馆(2025年9月30日除外)。市民可乘坐地铁4号线或2号线至东南角站参观,也可由东南角站E出入口进入参观。

  走进展厅,21米长、2.1米高的城墙遗址清晰呈现原始土层肌理,80米长的坡道宛如“时空隧道”。同时,展厅专门设置施工工艺展示区,裸露的钢结构支架与弹簧装置直观呈现保护工程的匠心,让市民深入了解建设者如何在复杂条件下平衡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

  2017年,天津古城墙基遗址在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施工过程中被发现,且该遗址与地铁施工范围重叠。文物部门表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重要发现,应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和有效展示利用。

  面对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重难题,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与文物部门通力协作,历经多次方案优化与技术攻坚,最终创新提出车站与遗址共存“地铁+博物馆”的解决方案——通过空间布局的精准规划,既保障了4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功能,也为文物发掘与保护提供了必要条件。

  据介绍,故城墙是天津建卫620余年来的实物见证,其标高、土层结构均承载着从明代防御工事到清代防洪改造的历史信息。遗址周边还发现了1906年天津开通的全国首条有轨电车轨枕遗迹,形成“古代城墙—近代电车—现代地铁”的立体时空叠印,一旦移动,其历史层积的真实性将不复存在。

  因此,与其他城市采用的迁移复建方式不同,天津此次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原址原位原物”保护路径——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面对富水软土地层、列车震动干扰、作业空间狭小等难题,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五步施工法”:先用钢板为城墙“穿铠甲”做垂直保护;再以顶管法搭建混凝土“临时脚”;随后用特制板“托举”城墙;开挖后安装44组弹簧支座,将列车震动削减至安全阈值的十分之一;最后切断临时连接,让城墙平稳“坐落”于永久结构之上,从而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在运营地铁车站内对地下文物进行原址原位保护。

  如今,“地铁+博物馆”模式不仅实现了交通与文化功能的有机融合,更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模式——让文物走出博物馆的玻璃柜,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记者 胡萌伟)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