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9月30日电 纵览天津东部版图,东丽区如明珠般闪耀。从燕赵故地到现代新城,三千载岁月沉淀,让这片土地既有历史的厚重,更焕发着蓬勃生机。漕运船模、大杨宝辇、大郑剪纸等非遗技艺在此交织出穿越历史的文化回响,诉说着东丽区因水而生、伴水而兴的过往。
方寸间镌刻百年漕运记忆
九河下梢千帆过,一榫一卯刻春秋。漕运船模制作技艺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时年16岁的翟文廷依照当时自家漕运船只的样式,等比例缩小制作了第一只漕运船只模型,成为第一代漕运船模创始人。而今第五代传承人翟俊正,更是自幼耳濡目染精湛工艺,不仅完整继承了古代漕运船只制作的各项传统工艺,熟练掌握南船、海邦徭、登悠、改俏四种内河漕运船只构造,更是改进了漕运船模的制作工艺,利用现代工具与手工雕刻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新一代的船模创作。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翟俊正总会把亲手制作的船模放进海河里试水,“我把这船模的货仓里装满石子、沙子,然后放进海河里,风一吹,船就能很平稳地走”。百余年的漕运帆影,也仿佛重现在这方寸的漕运船模中。

巡游中传承四百载民俗风情
从清代顺治年间流传至今,大杨宝辇已陪伴这片土地将近四百年。这架总高4.3米、宽2.18米、总重量600多公斤的宝辇分上下两层,第一层雕12条金龙戏珠,第二层雕10朵凤凰牡丹,刺绣布罩、雕花翘檐与坠角灯笼交相辉映,独特造型令人惊艳。
作为民俗盛会的绝对主角,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村民们都会举办“宝辇盛会”来祈求泰山圣母庇佑全村平安。这项活动俗称“跑辇”,武法鼓打头阵、高跷队紧随其后,8名辇夫抬行宝辇绕街巡游,队伍时而徐行驻足,时而快步奔跑,时而把宝辇抖起来,时而又转起圆圈,动作整齐划一,很是热闹。
大杨宝辇的第四代传承人是邓洪平,哪怕宝辇没出门,他也每日擦拭保养。“大杨宝辇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盼着能代代传承,把咱天津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邓洪平的这句话,道出非遗人朴素的执念。

剪刀下剪出非遗传承新篇
谁说剪纸只能是“红窗花”的代名词?在大郑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刘长会的工作室里,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奇妙火花。近年来,大郑剪纸在作品内容上不断创新,积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融合了名画元素、城市元素等,富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我还设计了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冰箱贴、小钥匙扣等,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大家更多了解大郑剪纸。”刘长会手中的剪刀开合,剪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从漕船模型到大杨宝辇,再到剪纸艺术,东丽区非遗技艺正以独特的“腔调”诉说着千年过往。它们不曾开口,却在每一道刻痕、每一次巡游、每一张剪纸间,让津派文化代代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