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10/02 13:49:42来源: 新华网

时光相册丨从中国第一批本科生毕业、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看百卅天大的“第一”印记

2025-10-02 13:49:4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130年前

甲午战败 民族危殆

天津海河畔

一场教育救国梦生根发芽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

1895年10月2日

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

获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

盛宣怀任首任督办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

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就此诞生


《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奏折,光绪皇帝朱批为“该衙门知道”。

初创时期

盛宣怀按学门分科进行教学

首次将现代知识

纳入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中

分设律例、工程、矿务和机器四个学门

用现代大学的方式方法教学

培养强国急需的人才

这是北洋大学堂早期校址,位于当时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博文书院。
这是北洋大学堂初创时期的制图室。

1899年

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头班

18名学生毕业

成为中国自主培养的

第一批大学本科生

这是北洋大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1900年

法科优等生王宠惠获颁

“钦字第一号考凭”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与今天文凭只标明学位名称不同

这份文凭详细列举了王宠惠的大学课程

以及祖孙三代的姓名

以证家庭出身清白

且有光宗耀祖之意

这是北洋大学堂授予法科生王宠惠的考凭。

王宠惠也未辜负这份“第一”的荣光

在外交战场帮助国家

成功收回胶济铁路和山东主权

被誉为“民国第一法学家”

20世纪30年代的北洋校园。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北洋大学更以一系列“第一”

引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求索中华图强之路

这是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1920年

北洋大学停办法科

进入专办工科时期

大力拓展工科专业与方向

率先从教学型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

建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率先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实践

教师邓曰谟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基

招收我国第一批工科研究生

大量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问世

北洋大学成为中国“理工学术之重镇”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这是20世纪30年代北洋大学的飞机实验室。

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定名为天津大学

天大人继续在各条战线

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砥砺前行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天津大学八里台校区一景。
1977级无线电工程系女生在图书馆前。
1981年,天津大学能源研究室研究人员在进行地热发电的试验。

从中国第一台半自动刻线机

到我国新型无人无缆水下自主航行器

再到我国地震工程领域

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学校的发展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学生在天津大学脑控系统研发与集成应用实验室内上课(2024年11月15日摄)。
这是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2024年11月5日摄)。

国之所需 天大所向

回顾百余年历程

天大的“第一”

永远锚定国家

最需要的地方、最前沿的方向

这背后

是一代代天大人

“不从纸上逞空谈”的务实作风

是“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崇高抱负

这是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一景(2025年4月5日摄)。

2012年

天津大学还在

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家国情怀”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写入章程

将明民族大义、担国家之责

深植于育人血脉之中


这是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一景。
天津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2025年9月23日摄)。

如今

这座走过百卅岁月的学府

继续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

将无数“第一”的印记熔铸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步履

天津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了通识课程《人工智能导论》(2024年9月20日摄)。
天津大学举行2025“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2025年4月5日摄)。

时光的相册已然翻过

新的传奇正在一代代天大人手中续写

 

记者:李然 赵子硕

档案照片来源: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