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小洋楼,诞生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战大沽口的硝烟中。这一年,天津被开为商埠,英、法、美租界相继在天津海河西岸划定。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德租界分设于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左右侧。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俄、意、奥三国即把海河东岸所占领地区辟为租界。不久,比利时将俄租界以西大片土地辟为租界。位于海河两岸的九国租界,分别按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建起一片一片的国中之国。租界洋楼,既是旧中国饱受凌辱的实证,但也留下大批建筑艺术的精华。
由于先后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租界,天津近代建筑形式受到各国建筑思潮的影响,加之天津建筑自身演变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中西荟萃、华洋杂处。历史留给天津一千多幢样式各异的小洋楼,这里展现着万国的风情。
|
据天津风貌建筑史专家金彭育先生介绍,天津的小洋楼以1937年前建成的房屋为主,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是以“仿造型”小洋楼为主。从建筑结构来看,砖木结构的占一半以上,其次为砖混结构。钢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少,主要是近些年来建的新房。“走在五大道上,就好像走在世界建筑史的长廊上。从古希腊、罗马风格建筑,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建筑;有英式、法式、意式、中式、西班牙式、日式,甚至有犹太式和印度式建筑,各式小洋楼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各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力图体现建筑物及建筑设计师的独特个性。如庄重肃穆的古典风格、高耸挺拔的哥特风格、广远奇诡的巴洛克风格、雄奇粗圹的浪漫风格,各种风格融汇其间”,这些都构成了天津小洋楼独特的个性。
名人多故事,掩映在小洋楼里的故事更添了一丝悬念的味道。百年中国看天津,很大程度是看她的小洋楼。小洋楼是一位中华民国史的导游。归隐的静寂,思潮的预热,丰美的物象,深邃的杂糅能够在里面一一找到对应物。世界罕见的天津小洋楼建筑群把一段屈辱史斑斓记下,沧桑而成天津的租界文化。
“清廷遗老遗少、军阀买办、下野政客、工商巨子和外国人纷纷在天津购置地产。他们或在这里策划密谋,准备粉墨登场;或在失意后回到安乐窝,当起优哉游哉的寓公。百年沧桑留下许多风云人物的足迹,演绎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足迹和故事,汇聚成一页页厚重的历史,令人回味与深思。”
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尚存小洋楼1000多幢,其中名人故居100多幢,包括梁启超、李叔同、曹禺、霍元甲、溥仪、张学良、袁世凯、冯国璋等众多历史名人故居。很多小洋楼几乎都有着数十年至一百年历史,建楼的主人们,多半已不复在,可是,有的小洋楼却以主人们的名气和轶事引起当代人浓厚的兴趣和遐想。马场道与河北路交界的"疙瘩楼",是京剧名角马连良的故居。此外还有溥仪住过的张园,清代太监小德张的公馆,以及孙传芳、曹锟、徐世昌、顾维钧等一大批北洋军阀、军政要人公馆的旧居及文化医学界名人严修、方先之、范权的宅邸等,每一座旧宅,都被蔓藤缠绕着,在夕阳的照射下,映出淡淡的青黑色的光。每一间都有每一间的传说故事,也正由于主人的故事而更浓重的散发出它们的古旧魅力。
浓郁异国情调的小洋楼有重新粉刷的墙壁门窗,掩不住旧时岁月的风霜,而让人着迷的正是那现代时光背后隐约的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