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金翅膀”
许多农民说:“这个世界上出了个袁隆平,我们才有了饱饭吃。”由此可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工程,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今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江泽民主席亲自为他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从湘西南一隅的安江农校健步走上领奖台的袁隆平,被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水稻研究专家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经受失恋打击
重新找到幸福1948年,18岁的袁隆平在南京高中毕业后毅然报考了西南农学院。1953年他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湘西南一隅的安江农校当教师。
几年过去,袁隆平成为大龄青年了,但他仍然在“打光棍”。同事们便纷纷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人长得单薄,又不修边幅。
但袁隆平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一旦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子,他也敢大胆追求。那是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坠入爱河。但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心直口快的袁隆平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一时间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满天飞。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希望她在爱情与进步中只能作出选择一项。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顶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哭着鼻子与袁隆平“划清界限”。失恋的打击,使袁隆平对爱情、婚姻、家庭几乎心灰意冷了,他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到教学和科研中。1961年的一天,他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他如获至宝,将种子收集起来,第二年种下进行试验,望“种”成龙。稻子抽穗后,后代却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竟没有一株像原来的单株那么好。失望之余,他顿时想到了经典遗传学理论: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个观点被列入了美国大学教材。袁隆平决定向权威挑战,经过反复探索,他大胆设想“要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
事业上执着追求的袁隆平,爱情之花也开了。一位贤慧的姑娘邓哲轻轻地靠近了他。邓哲是袁隆平安江农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分配在黔阳县农业局当技术员,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以致她迟迟没有出嫁。老师和同学发现,就从中作美,结果两人大有相知恨晚之感。他们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33岁的袁隆平与25岁的邓哲,仅用几斤喜糖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婚礼。从此,袁隆平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妻子的支持给他的科研插上了金翅膀经过无数次艰苦试验,袁隆平撰写的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中科院学术刊物《科学画报》1966年第4期上,立即在科技界引起强烈震撼。
然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正碰上“文化大革命”开始。鉴于他的“家庭出身”,使他成了“黑五类子弟”。他花几年心血培育出来的60多个装杂交水稻试验材料的坛坛罐罐也被当成“封资修”砸个粉碎,性格刚强的袁隆平心里简直在流血。
好在他有一个温馨的港湾,有一位全力支持和理解他的妻子。妻子见丈夫的命根子毁于一旦,便冒着政治风险,连夜从砸碎的材料中寻找到几株“幸存者”,并偷偷地藏在了学校苹果园里的一条小水沟旁。十分巧合的是,袁隆平这时也意外地碰到了救星。因为他研究杂交水稻的那篇论文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科委领导的重视,国家科委为此专门给他“尚方宝剑”,要求湖南省和农校全力以赴地支持袁搞杂交稻。袁隆平简直高兴得跳了起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底,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病危,邓哲接到电报后急忙赶到重庆,袁父已是奄奄一息。当时,袁隆平正在海南,处于制种的关键时刻。要不要告诉他邓哲举棋不定。老人弥留之际说:“隆平在忙着搞杂交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来。你来了也一样……”没过几天,老父亲就与世长辞了。随后,邓哲既当儿又当媳,含悲独自料理完了老人的后事。
正是有妻子的全力支持,给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动力。到了1974年研究已基本获得了成功,1975年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的决定。从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以来,全国推广总面积已达38亿亩,增产的粮食为3600亿公斤,解决了5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面对媒体采访,袁隆平深情地说:“我之所以能在杂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的台阶。”(田琼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