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空谷幽兰》有感
天津师范大学 刘薇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中国本土的隐士文化是一种心灵层次上的自我修炼与度化,西方人比尔·波特深得其要义。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比尔·波特开始追寻中国"隐士"的脚印,先是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后来隐居山村。其代表作《空谷幽兰》在美国一经出版,立即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任何薪水。这就是比尔·波特在中国停留时选择的生活。他认为,中西方隐士的不同主要在于隐居的目的不同:中国隐士偏重于调和性情,而西方隐士则出于消极避世的目的。因此,两者起到的作用也截然相反:中国隐士顺应发展,西方隐士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书中大量结合史实引鉴古籍的观点,算是较早的政治评论了。比如说,对尧舜禹禅让制的评价,比尔·波特的笔触朴素平实,观点却极具美国式的幽默和直接。他在终南山寻找隐居的隐士,发现他们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般惬意地浊酒竹居"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也不像某些言传中那样"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君子固穷,隐士们过着最简单原始的生活,当然免不了像杜甫一样,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安贫乐道,坦然而自甘寂寞。
文化世界里,隐士文化是一顶独一无二的闪耀珍珠。不管外界对隐士的评价如何褒贬不一,他们的慎独都值得当代人思考。面对生活压力,我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选择逃避,殊不知能深入浅出、自由来去也是种人生智慧。深层次的觉悟和仁慈,与天人和谐共处,都是中国隐士在西方人眼中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对于中国的隐士文化,学界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探求如何让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不会被激化,让"空谷幽兰"不再成为隐士们心中的痛和寄托。
其实,独处的境界很高——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