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正
20世纪80年代,李继之先生任天津师范大学校长。他曾引领天津师大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和学校建设,特别是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发展,从实践和理论上作出超前的探索,而且卓有成效。他在天津师大主持工作期间,经过10年的思考研究,写出39篇教育研究论文,被收集在天津师大组织编辑的《李继之教育论文集》中,为他工作30余年的母校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李继之先生生于1910年,逝世于1993年,今年正逢他去世20周年。他生前主要担任高师的领导工作,还曾兼任全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育大百科全书编委,天津教育学会会长和天津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他是我国教育界一位影响广泛、著述颇多的老一辈教育家。李继之先生平日工作繁重,他是怎样进行教育研究的?作为他的后人,在日常接触中,我感受颇深,受益很大。
李继之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教育,对中国教育的状况十分熟悉,对其存在弊端也非常了解。他有丰富的办教育经历,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利用工作之余,全身心思考和研究我国教育的诸多问题。他的研究针对现实,提出了改革设想,并对教育规律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具有普遍意义。
李先生热衷于教育研究,特别对师范教育研究情有独钟,因而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注和热心。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是学师范、教过师范和搞师范教育的,因此“论文集”中有关师范教育研究论文所占比重最大、想法也最多。可以说,他对师范教育不仅是专注,对教师这一职业更是热爱。同时,他对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又不甚满意,极力主张改革:教育规模要扩大,结构要调整,层次要深化,质量要提高。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天津师范学院大力开展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升格为天津师范大学,为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李继之先生的事业心极强,晚年终日思考教育的出路与改革问题,企盼出现中国人应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这是他研究路线坚持走下来的根本动力,也可以说是对教育的忧患与期待促使他不停地探究。他一生多数时间搞师范教育,自然把研究重点放在师范教育的研究方向上。我不止一次地听他谈到师范教育问题。他多次讲,师范教育需要改革,并举例说:“20世纪30年代,我在归绥师范教书时就有体会:师范大学(北师大)毕业生当老师,开始时比综合大学(北大)毕业生教得好,但过一两年后,讲课水平就不及后者了。这说明北大毕业生更有后劲,这缘于综合大学的课程结构有优势、有深度和广度,二者存在不小的差距。师范大学就应当向这方面努力,向综合大学学习,只有提高了基础教育教师的水平,才能保证各阶段师资的质量和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初,对于主张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代表人物,有“南刘北李”之说,南刘是指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先生,北李则指李继之。李继之提出的高师改革的设想,绝非被一些人误解的“取消师范”,而是主张通过改革把高师教育办得更好、更强。
从70岁开始至生命终结,研究写作成为他生活的主要追求和乐趣。甚至因病住院期间,他也未停下笔来。李继之先生的教育研究之路,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经过长期不断积累和不断修正中践行的。他怀着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依靠对教育的钟爱,写下这些文字,也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