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那是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讲,能够走进人民大会堂绝对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能够站在人民大会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那该是多少人执着期盼的梦想。

一个低保家庭的眼盲少年却有幸登上了这个神圣的舞台进行民乐演奏。饱含深情的葫芦丝独奏在庄严静穆、宏伟宽阔的礼堂里回响。乐曲悠扬婉转,悦耳动听,从中,你能听出少年对生活的想往,对未来的憧憬,乐声虽称不上天赖之音,但也余韵悠长。一曲吹罢,观众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虽然看不到热烈的场面,但少年热泪直淌——作为一名特困家庭的残疾少年,在各方的帮助下,没有上过学的他能够学习一件乐器,并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进行表演,他怎能抑制住激动的情感。

你可曾知道这这名来自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少年的家里曾是怎样的情形?

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庭!

他的父亲,患偏瘫失去生活能力;

他的弟弟,一个脑瘫患者,无法下床;

他,自出生就没有见到过这多彩的世界。

贫困交加、生活的负累曾让家中惟一的顶梁柱——少年的母亲备感绝望无助,多次泪湿衣裳,几度失去生活的信心!

改变这一切的,是咸水沽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的慈善分会持续开展的“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是慈善给这一家人带来生活的希望,使他们一家走上幸福之路。

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5月25日,咸水沽镇各界就会齐聚一堂,为救助全镇弱势群体慷慨解囊,为慈善基金添砖加瓦。“5.25”这条爱心的纽带把乐于奉献、慷慨解囊的全镇党员群众、有识之士和贫困家庭紧密连接了起来。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干部、社会贤达坚持不辍,共同向世人诠释着乐善好施、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描绘着一幅幅“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画卷。新华社、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国家和市级媒体多次报道。14年来,“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已成为全镇慈善工作的闪亮品牌。

“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让失学的孩子重新走进琅琅书声的课堂,让伤残人员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让特困的家庭顺利渡过一道道的难关,让弱势群众抬起头,共享和谐社会的阳光普照。 

14年,风雨兼程;14年,春华秋实;14年来,全镇上下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和谐慈善的激昂高响。

八方援手,共襄慈善盛举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重要载体,只有全体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这项事业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才能长期、持续、蓬勃的发展下去”。

津沽海下,人文汇聚。扶强助弱、互帮互进、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

1999年,在时任咸水沽镇党委书记王金禄同志的倡议下,咸水沽镇党委、政府,决定开展“扶贫助学助残献爱心”活动,并将活动集中日确定为每年的5月25日。从那时起,咸水沽镇将这一传统传承下来,历任党委、政府领导都积极支持,这项惠民工程不断发扬光大。

每年的月5月25日,成为全镇干部群众奉献爱心,共襄盛举的重大节日。各村、居、企业、学校、驻镇单位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迅速行动。

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从机关干部到企业员工,从中小学生到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区领导来了,杨国法、王金禄等领导每年都会送来捐款。有时因工作繁忙,他们会托人将捐款送到会场。

区慈善协会的领导来了,老领导董乃倩、宋士文来了,虽已退休,但他们仍节俭自己主动捐款。

镇领导带头捐款,率先垂范。

企业界来了,月坛集团公司、振兴纸制品厂、大团结服务社等众多企业连续几年坚持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全镇共有300余家企业捐款。

尤其是个体老板们,在捐款时争先恐后。最多的个人一次性捐款1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14年来,捐款超过1000元的企业家就有228人。身残志坚成功创业的天津市金万顺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金明的话也许代表了更多企业家的心声,他说:“当初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的贴息贷款让我有了发展的余地;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政府举办对接会,为我们的产品找销路、谋发展,让我的企业发展至今。可以说,公司每一个发展的脚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帮扶,我对各界对企业的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政府提供了这样一个让我回报社会的机会!”话虽不多,感人肺腑。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2009年,众多企业因为海河教育园区拆迁等原因造成搬迁,但他们坚持参加“5.25”活动,奉献爱心不分你我。

驻镇单位来了。津沽路派出所、南环路派出所、南洋派出所、刑侦四大队和八大队干警们送来了捐款。

全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

红星里社区的唐连成来了,主动要求捐款。老唐一家三口智力残疾,生活不富裕,是低保户,但他表示:一定要为慈善捐款!

周辛庄村的低保户阳锡龙来捐款了。他说:我现在受党和政府、慈善协会的照顾,生活有了保障,我一定要捐一点钱帮助那些比我还困难的人。

话虽不多,掷地有声。钱虽不多,价值不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全镇每年参加“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的各界人士达到万余人,捐资1000元以上的已达800余人

1998年,第一届“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共收到捐款24.8万元。14年来,活动的捐款额逐年稳定增加,连创新高。最高达到300余万元,捐资额度的增加,体现了爱心的集聚。

5月25日,这个平常的日子,那一个个慷慨解囊的动人画面,那一张张感动人心的灿烂笑容,永远铭记在津南新城慈善事业发展的史册上。

多措并举,多种形式帮助弱势群体

祥和的灯笼挂起来了,喜庆的鞭炮响起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咸水沽镇四里沽村的低保户王大娘里迎来了她的“亲戚”——结对子的镇领导。经常的嘘寒问暖让他们之间结下了“不似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坐在炕头上,王家娘向镇领导讲述着近期家中的大小事——这是自己的亲人啊,虽然事情琐碎,虽然有些絮絮叨叨,但也许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才能这样真心的倾诉。镇领导送上米、面、油、现金,祝老人过一个幸福祥和的节日,浓浓的亲情融化了窗上的冰花,让这农家小屋里充满温馨和睦与幸福。

这是镇领导到对子户家中慰问时的真实写照。

一年中,结对子的镇领导、机关干部和社会贤达人士要经常到他们的“亲戚”家走动,这是咸水沽镇“5.25”帮扶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用好善款,发挥善款使用的最大功效,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受益,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这个问题上,咸水沽镇党委、政府及慈善分会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弱势群体是整个社会细胞中的组成部分,是稳定社会、和睦家庭的重要内容,因此,特别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救助和关怀,为做到从精神上关心、在经济上扶助,使他们融于社会,成为全镇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支持者,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咸水沽镇明确了“三定一扶”的扶贫助学助残的工作制度,使“5.25”帮扶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三定”之一是指定向承包,“一助一”结对子。由镇领导、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与贫困户、特困生、残疾人结成“一帮一”对子。除在生活方面给予资助外,党委、政府和慈善分会要求资助人更要做好被救助人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三定”之二是指定期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镇领导都会带领相关部门分别深入镇内特困户、残疾人、特困生家庭中慰问,了解民情,送去节日慰问品,帮他们解决生活面临的困难。

“三定”之三是指定向解决困难户医疗、生活困难问题。

“一扶”是指管好用活基金,在扶困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

同时,镇党委、政府和慈善分会对资金的用途、管理和使用方面严格审批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任何部门坚决不允许挪用,基金的发放公开、公正、使善款作为“救命钱”,发挥了最大的功效。   

咸水沽镇惠丰村的史景红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一家三口虽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但这一切被无情的病魔摧毁了。2008年4月,史景红突然感觉浑身乏力,全身皮肤发黄,经诊治得知她得的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血液病。病情逐渐加重,她不得不住进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瘦得皮包骨,不能下床,每天骨节像千百只蚂蚁在撕咬,头发一把把地掉。

病痛的折磨让她苦不堪言,再看看每天为了照顾他而忙里忙外的丈夫,无人照顾的孩子,她的心碎了,特别是看到医生护士不断送来的各种药品和高额的缴费单据,她心如针扎,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更让她难过的是,病情一天天加重,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天天躺在床上,病不见好却每天付出巨额的医药费,史景红难过地哭天抢地。思考了很久后,她不止一次哭着对丈夫说:快别治了,让我死了吧!别再拖累你们了!每每这时,一家人就抱在一起,哭成泪人。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啊!

在一家人走投无路时,是镇党委、政府和慈善分会和史景红所在的惠丰村给予了他们及时的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镇“5.25”慈善救助基金为我们送来定向大病救助1万元,镇慈善分会又送来2000元,这些钱对于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来说是雪中送炭,镇领导还亲自到家中进行慰问,为一家人办理了低保,让他们生活有了保障。

史景红和丈夫激动地说:“党和政府及慈善分会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我们,更从心理上给了我一家人无限的慰藉,帮助我鼓起生活的勇气和战胜病魔的信心。病魔无情人有情,是‘5.25’活动帮助了我一家人,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全镇每年用于扶助特困群众和定向救助医疗困难户的资金不断增加。 2011年,全镇用于救助特困群众的资金达到100余万元,其中定向救助医疗困难户的资金达30余万元。

人间有爱,共同播洒幸福阳光雨露

爱心是石,能敲出星星之火;爱心是火,能点燃生命之灯;爱心是灯,能照亮夜行之路;爱心是路,能带你走向黎明。

为对于生活于逆境的人,一个温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一点无私的资助,能使他忍受生活中的许多磨难,改变人生道路,让他的脸上重新绽满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情和幸福。14年来,“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汇聚八方之爱,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丽日晴空。

万福超是咸水沽镇池家稻村的一个阳光少年,但1991年的那场车祸使他生活被阴霾遮盖——疼他爱他的父亲在车祸中去世了!

爸爸是家是的顶梁柱啊!家中的顶梁柱没了!

本就患有类风湿病母亲承受不了这飞来横祸,几度哭得昏死过去。抓着小妹妹的手,万福超不知所措。

虽然家中一贫如洗,但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还是想方设法让万福超走进学校。但孩子遇到了尴尬事——要交学费了,他知道因为治病、生活,家里已经借了许多债,他真的不愿再看到妈妈那窘迫不已的神态。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初谙世事的孩子不忍再向妈妈提出要求,他想上学,他想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在宽阔的操场上尽情游戏!

 但,这小小的要求因为贫困不能实现,生活给这个不足10岁的孩子出了道他稚嫩的肩膀难以承受的沉重课题。他流着眼泪告诉自己:要辍学了!自己必须离这热爱的校园了,离开一起打闹的小伙伴了。夕阳西下,村路上,一个孩子默默流着眼泪踽踽独行在越来越黑的夜色中……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咸水沽镇“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将万福超列为了帮扶对象。时任天龙公司总结理的李玉庭和万福超结成了帮扶对子,咸水沽镇慈善分会也对万福超予以帮扶。

爱的阳光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

万福超再也不为交不起学费而担忧了,家里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孩子勤奋好学,连续三年获得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后来,镇领导又和他结成帮扶对子。在高考时,他以575分的高分考入天津财经大学。回首自己的过去,他激动地说:慈善事业伴随着我成长,将来我一定要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社会,因为慈善事业让我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要将慈善事业永远传递下去!

有温暖,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凝聚,有爱就有力量。

在咸水沽镇,像万福超这样接受“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捐助的孩子不在少数。王家场村的程学慧父母离异,她跟着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生活。生活的不幸,家庭的困境,使一个本应在花季的孩子脸上失去了应有的纯真笑容,承受了他这个年纪不应承受的生活重压。在“5.25扶贫助学助残活动”的帮扶下,孩子就学无忧,连续几年被评为区级三好生,2004年被评为市级三好生,获得“自强学生”称号,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改观。

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就是一座爱的堤坝;我们的手牵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长城!14年来,受到“5.25”扶贫助学助残慈善基金救助和弱势群众达到6万余人。这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张张学童重返校园后阳光灿烂的笑脸,是特困群众渡过难关后欣慰的笑容,是残疾人不再为生活困扰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共铸盛世华章的和谐与幸福。

一滴水珠能折射太阳,涓涓细流能汇成爱的海洋,14年来“5.25”,已成为展示咸水沽镇乐善好施、团结协作、和谐奋进新形象的一张特色名片。时间会更迭,岁月会改变,但咸水沽人奉献社会、支持慈善的炽热之心不曾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赵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