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网访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两位嘉宾,坐在我左手边的嘉宾是天津市气象局副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吕江津先生。[09:00]
[吕江津]各位网友大家好![09:01]
[主持人]还有一位嘉宾是天津市气象局气象决策服务首席服务官、气候高级工程师段丽瑶女士。[09:03]
[段丽瑶]各位网友大家好![09:05]
[主持人]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60周年,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我想请问两位嘉宾,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意义是什么?[09:08]
[吕江津]每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共同庆祝世界气象日,以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的日子,世界气象组织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这是全世界气象工作者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把气象真正融入人类生活,推动生活更加幸福与美好的60年。因此,世界气象组织把2010年世界气象日的纪念主题确定为:“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当国际社会努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时,尤其是在人类面临健康、粮食和水安全问题,为减少贫困,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承受能力,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时,2010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的提出,便显得恰如其分,顺应时代发展与民心所向。[09:08]
[主持人]那么请您接下来介绍一下天津气象发展的历史和概况,以及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作用呢?[09:11]
[吕江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运用传统的预报技术,包括建立天气模型、结合当地天气变化,通过预报员的经验,来外推未来天气。但是大气本身是围绕地球表面的一层运动流体,变化剧烈无常。传统气象预报方法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预报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09:11]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科技项目的投入,气象部门大型观测设备和超级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了大型计算机,气象工作者就可以把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模式计算,预测出未来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气象要素变化,它的计算结果要比人工分析估计精确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初步建立起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以人机交互系统为平台、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应用、预报员经验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预报业务流程。[09:15]
现在,通过计算机对大量观测数据的汇总、处理,其结果再经由预报员结合自己知识、经验的分析,产生最终预报信息。[09:15]
这种变革,使当今气象预报业务在分类上更加细化。几个小时的临近预警、12小时以内的短时预报、1—3天的短期预报、4—10天的中期预报等等。目前,在12小时以内的短时预报尤其是2小时预报方面比较准确,在晴雨预报上的准确率上可达到90%,降水分级准确率达到70%。三天左右的气象预报,从形式和要素预报上有一定把握。10天的中期预报,主要进行过程预报,为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安排工作提供参考。[09:15]
此外,气象部门还提供短期气候预测服务,报月、季度甚至是年,主要是报准气候变化趋势。比如天津市气象局在每年年底就要对下一年汛期可能出现的旱涝情况作出预测。这种预测的准确率目前还有待加强。[09:21]
现在气象工作的难点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上,目前研究重点也是放在影响广、损失大的极端气候预测上。但是随着气象观测仪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这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登陆我国的台风,基本没有漏报的,通过气象卫星云图,从台风生成、发展、直到消亡,可以一路跟踪观测并提前做出预报。[09:21]
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我国气象方面设备现代化水平是比较高的。举个例子,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其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数值天气预报的运算。中国也是如此,比如人们熟知的曙光、银河等,通过大型计算机对气象数据进行模拟和分析,为气象人员准确、及时地制作和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奠定了基础。[09:21]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气象事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年都有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如今在天上静止运行的气象卫星有3颗,极轨卫星有2颗,步入了世界高水平国家的行列。[09:27]
目前,国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156部先进的多普勒气象雷达,为监测短时、极端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雷达效益的发挥,对防灾减灾的作用愈加凸显,国家在这方面也加大了投资。去年,国家发改委又批准增设60部多普勒气象雷达。在中国气象局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世纪,天津气象事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新时期。[09:27]
2001年,天津市在滨海新区建设了我国黄河以北第一部多普勒雷达,为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的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出了重要贡献。雷达每隔6分钟对大气状态进行一次有效半径230公里的扫测,采集的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的运算、显示,气象工作者就可以提前捕捉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增强、减弱、移动速度以及影响的地区。使气象预报更准确,在时间上把握得更精确,地域上划分得更精细。[09:27]
2006年开始,政府出资,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230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每10分钟就能上传一组观测数据,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信息,改变了以往人工采集的时间滞后、采集点少等弊端,加强了气象部门对天气监测的能力。[09:32]
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目前天津市气象系统拥有100门高炮部署在76个炮点,近几年又增加了30多部火箭发射系统,对于局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成功地截留了空中雨水资源,为水库增加蓄水、抗旱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活动的气象保障,做了很多工作。[09:32]
近些年,人们有个普遍的感觉,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气候的变化,例如年前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气象部门也在做工作,为我国参加气候谈判提供必要数据、依据,争取我国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09:32]
[主持人]刚刚过去的冬天,许多人都感觉到比往年要冷,与以往的暖冬现象相比,近几年极端寒冷天气大范围出现。今年不只天津有暴雪,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寒潮暴雪天气,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方面的情况你能否向网友介绍一下?[09:32]
[段丽瑶]2009年11月上旬华北黄淮等地就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及低温天气,9~12日,河北石家庄市过程降水量达到94毫米,达百年一遇。[09:35]
入冬以来美国、俄罗斯中部等地气温异常偏低,暴风雪天气频发。1月初,亚洲东北部遭受寒潮袭击,天津市降雪气温等多项要素破历史记录,由于持续低温,黄海、渤海海域出现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分析表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是北半球出现低温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爆发和冷暖空气交汇是出现低温暴雪天气的主要条件。[09:35]
2009年秋季以来,极地涡旋出现明显异常,北极地区温度比正常年份偏高,盘踞在北极地区冷涡分裂南下,导致北极地区冷空气不断向中高纬度地区扩散,造成北美、欧洲、东亚等地出现持续寒冷天气。同时,入冬以来亚洲冬季风偏强,南方暖湿气流强盛,导致我国北方暴风雪频发。[09:35]
入冬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持续低温和强降雪天气应是气候自然变化的结果,属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冷事件。[09:35]
[主持人]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一问题,你能否谈谈你的看法?[09:35]
[段丽瑶]IPCC第四次评论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地球平均温度增加了0.74℃,而过去12年当中有11年成为全球最高温度行列。冰雪大范围溶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上升。目前多数学者和专家认为全球平均温度增长大部分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由此引发了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注。[09:35]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当时主要是科学方面,更多的是围绕环保的问题,随着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对这个问题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经济和政治的问题,成为经济竞争力的问题,成为一个发展空间的问题。[09:35]
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异常激烈的谈判牵动了全世界视线,气候变化问题受到的关注日益高涨,气候问题表面看是个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的问题、技术竞争力的问题,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在驱动。各个国家围绕气候变化展开的角逐,根本的还是为了经济发展空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当中,减排指标的确定也就意味着锁定了发展的空间,对每个国家来说,谈判给你规定的排放量,实际上就是你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是发展权之争。[09:35]
不可否认,伴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近年的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当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中国政府始终认为,节能减排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09:35]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灾难性气候事件明显增多,越来越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最后的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样的警醒名言时刻在拷问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严峻挑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任何国家、任何城市、任何人都不应该、更不可能置身事外。[09:37]
[主持人]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响应以及减少极端天气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损害,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2月出台并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个国家预案出台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特点?[09:37]
[吕江津]好的。首先,这个预案出台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09:37]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09:37]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09:38]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09:39]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到资源共享,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使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09:46]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09:46]
[主持人]《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这份预案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09:46]
[吕江津]针对不同气象灾害明确了不同的组织体系及管理机构。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相应的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09:50]
——台风、暴雨、干旱引发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渍涝灾害、台风暴潮、干旱灾害等水旱灾害,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09:50]
——暴雪、冰冻、低温、寒潮,严重影响交通、电力、能源等正常运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严重影响通信、重要工业品保障、农牧业生产、城市运行等方面,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处置工作。[09:52]
——海上大风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10:00]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由国家减灾委组织实施。[10:00]
对上述各种灾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先期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制或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指导。[10:00]
高温、沙尘暴、雷电、大风、霜冻、大雾、霾等灾害由地方人民政府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制或建立应急指挥机制负责处置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指导。[10:11]
[主持人]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这份预案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10:11]

[吕江津]在灾害性天气发生前和发生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启动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并提出灾害防御对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案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雨雪冰冻灾害预警信号及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相关知识。

[10:15]
[主持人]通过两位嘉宾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非常丰富的气象知识,最后我们再次对两位嘉宾的光临表示感谢,各位网友再见![10:15]
吕江津:再见![14:46]
段丽瑶:再见![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