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根据美国作家安妮·普劳克丝的短篇小说改编,不少美国西部观众在看片后表示,李安确实把握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李安对同性激情镜头的处理比较克制,但仍旧让人浮想联翩。素以才情横溢却率性固执著称的作家阿城作为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之一,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断背山》表示了格外的喜欢,认为这是一部讲人的故事,比起一些说事的电影,它更需要导演的深厚功底,因而也更有打动人心的地方。(新闻午报)

  《断背山》导演李安再次成功运用西方的电影语言传达出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与深沉抑郁的情感表达方式。他脚踏东西文化的背景以及不事铺张、注重人物心灵与内在张力的传统电影手法再一次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白皮黄心”:西方的壳、东方的核

  《断背山》改编自美国作家安妮·普劳克丝的短篇小说。描述了1962年时,美国怀俄明州的断背山下,两位年轻牛仔因工作长期相处而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这一题材也是相当西方化的。而影片的主要外景选择在加拿大,演员则是澳大利亚演员希斯·莱吉尔和因《后天》而成名的美国演员杰克·吉伦哈尔。整部影片除了导演李安这个灵魂人物来自中国以外,题材、资金、外景到主创人员都是外国的。

  据在威尼斯现场看片的记者报道,李安没有采用西方电影中惯用的宣泄、爆发、冲突等戏剧手法,而是用一种细腻抒情的手法来讲述这段“超越和穿透文化差异”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着力表现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平淡中蕴藏的波澜,正是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的内涵。如果说《卧虎藏龙》讲述了道义、仁者无敌、以柔克刚,还是用东方的面孔和东方的题材,那么《断背山》已经是采用西方人做演员讲述西方人身边的故事,但其中温情脉脉的含蓄情感,平淡中蕴藏的波澜,正是中国文化的外延与内涵。

脚踏中西:把握两种文化的碰撞

  李安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又曾在美国学习戏剧和电影。像他这样具有脚踏东西文化的电影人并不少见,但能够从商业性强的奥斯卡到艺术含量高的威尼斯、柏林“通吃”的却在导演圈里屈指可数。李安的长处在于很好地把握了两种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将东方文化的神韵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电影语言来包装,从而让两种文化圈内的人都能产生认同。 在李安看来,东方的传统伦理哲学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较压抑和顺服。西方就不是,比较表达自我,对压抑的抗争方式就是宣泄,这就增强了冲突,这就是戏剧。“在以后拍电影的时候,虽然我用的是东方的眼光,但在手法上基本用的是西方的戏剧形式。”

  在中国主流导演纷纷走上大投资、大制作的时候,李安却以一部投资仅300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赢得了认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如何在坚持民族化与独立品格的前提下打开海外市场,李安的成功之路值得借鉴。(韩璟)

《断背山》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两个男人为什么能爱得那么缠绵深沉、缱绻决绝,直至放弃还算美满的家庭,情愿孤身守望?究竟是凭借着对凡俗现实中人伦礼俗的反抗勇气,还是依托于深陷红尘泥沼的纯粹爱欲?

  影片《断背山》的导演李安这样解释:伟大的爱情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世俗或内心障碍,而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座无迹可寻、超脱世俗的“断背山”,那是人类情感最敏感最隐晦的所在。那么,影片描写的应该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爱情,这种爱情超越于只限于异性之间的世俗约定或者说藩篱。

  “用东方的委婉平和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李安成功的秘诀。在《断背山》中,克制而抒情的情感表达把如此敏感的同性恋命题大而化之为委婉细腻、感人至深的人类爱情。让观众揪心并潸然落泪的是两个在西部粗粝环境和伤痛童年记忆挤压下寡言少语、性格坚强的男人,如何为理想爱情而寂寞挣扎并在覆灭中执著坚守。每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对决瞬间:世俗压力下争吵殴打后的紧紧相拥,涕泪交加间的深情热吻,偷偷摸摸的欢愉爱欲,遮遮掩掩的揪心牵挂,都指向不知所终的悲剧宿命。也许,再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难以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的某些潜规则,更何况这样一份同性之间的爱情。

  李安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华人,他的影片总不免关乎伦理,所有的视角都充满了二元对立。《断背山》尽管具有美国西部风情,相爱的两个男人遭遇的仍是理智与感性的伦理困境。其中,张扬而率直的杰克在爱情中更感性,更理想主义,也更乐于面对真实内心,甚至愿意向世俗挑战,和埃尼斯共度一生。理智、隐忍的埃尼斯则饱经风霜、沉默内向,幼时所见的同性恋遭放逐,被殴打致死的场景,一直成为他童年的梦魇。埃尼斯成为爱情中的现实主义者和克制压抑者,他只能把最美好的那部分生活小心翼翼地藏起来。

  是什么力量使得两个个性迥异的男人纠葛一生,难舍难弃,并使断背山成为杰克遗愿中最圣洁、最美好的栖身所在?难道仅仅是那辽阔寂静而又绚烂旖旎的西部自然风光令人怀想和留恋,或者在地理、内心双重与世隔绝的境遇下,两个男人编织的纯净、恣意、自由的生活值得眷恋和缅怀?更或者,经历了太多亲人离丧和离弃的埃尼斯终于在断背山为孤独寻找到一个安妥的出口,而长久以来在“严父”监控下的杰克也终于在此摆脱压抑乏味,学会放纵恣意地生活?也许,人与自然的诗意栖居加速了精神上相融契合,那些心领神会的瞬间也得以变为突如其来的爱情。只是,在走出庸碌生活、心灵捆绑的同时,他们又不免陷入道德伦理的困境,为世俗不容的恋情成为缠其一生难以冲决的罗网。社会的价值评判内化为两人心灵的道德规制,他们的一生不免在交叉缠绕的罗网间穿行,每一次冲决都意味着新的沦陷,真正的美好只停留在往昔记忆中的凄美碎片中,就像那两件紧紧拥裹的血迹斑斑的牛仔衬衣,见证的正是两个男人生死契阔间的爱与柔情。

  李安以对伤感体验的敦厚把握,以一个东方人特有的内敛的情绪表达,书写出一曲悲怆的爱情挽歌,达到东方唯美、西部沧桑的完美融合。两个孤独的男人在葱山绿水茂林蓝天下,为一份深沉的爱恋承受着压力和煎熬。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只有生活的自然流淌,内心的隐秘挣扎,性格刚硬的男人间原始的身体律动,柔情又炽热的情感交融。(作者:肖朵朵)

BLOG之只言片语
李安:
对比《断背山》中的Jack和Ennis
  首先他们都是同志,但Jack认识得更清楚,抵触也少,他是美国式的男孩,有梦想,浪漫,富有冒险精神。Ennis不一样,他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排斥、拒绝,他的故事很痛苦也很美,但也是个悲剧。
  对我来说,Ennis是美国社会保守的一面,他是片中最大的恐同者——文化上和心理上都是——但同时他许可了自己的感受,不过最后太迟了。
Annie Proulx:
《断背山》的突破性影响
  我希望它会带来对话与讨论,会警醒人们把目光转向多元性,转向彼此之间以及更广阔的大千世界。我十分希望人们能在对电影的讨论中想到宽容这个主题。当然,很多人是带着一种同情心走出电影院的,我觉得也非常好。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既无处不在,又因人而异,我对此深信不疑。
《断背山》:青山不老,流溪依然
  李安导演的作品确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爱与他阐释主题的手法。李安导演利用了这么一个离经叛道的情节,把一个关于爱的主题诠释的如此的感人。也正因为是反传统反保守的,才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爱情是真正可以穿透一切。电影在Ennis的一句“I swear”声中结束了,这是相爱的人之间永恒的誓言,任凭时光变换,任凭空间位移,这种不可阻挡的东西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是一种温暖世界的本能的情感。
《断背山》:中庸有度、含而不露

  李安对时间的体悟一向纤细而敏感,就像孔子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萦绕在李安心头的怅然若失,从古老的文化中逶迤而来,在《理智与情感》中绽放,在《断背山》中得到延续,一股缠绵悱恻的爱情暗流与一种隐而不露的性灵情思交汇其中,不经意间,我们的心扉被悄然触动。
《断背山》:润物细无声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回想,自己最私秘的幸福时光,即便没有地上成群的绵羊,没有天空翻卷的白云,但是不是也有不断游走的期待,是不是也有漂浮的幸福梦幻?所以李安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也许你永远都回不去了,但它却成了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记忆。
  李安没有让我失望,《断背山》是以一种令人舒心的宽容研磨生活的苦涩,润物无声,余韵悠长……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天津分社网络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