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通讯社天津分社 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
|
|
|
|
|
|
|
|
|
|
连日来各界人士沉痛吊唁孙犁
新华网天津频道7月16日电 前天是孙犁逝世的第三天。设在天达小区的灵堂门外,摆放着各界人士送来的鲜花,一束束簇拥着,一直延伸至小路尽头。闷热的天气敌不过阵阵的花香,孙老身边的友人来了,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来了,往日的学生们来了,慕名的读者来了。大家面对遗像中手持书卷的老人,久久凝视,深深鞠躬,真挚的情感寄托着无尽哀思。 灵堂内悬挂着各界人士书写的挽联:“大星陨落八斗文章传百代,四海同悲倾盆泪雨洒神州”;“人品楷模,文学高峰”;“大星亮节昭日月,大师睿智泽神州”…… 孙老去世当天,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便赶往吊唁。他说,孙犁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一如荷花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孙犁的散文随笔,也同样的清纯。孙犁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性格。 著名作家航鹰听闻孙犁去世,连忙赶写了一篇文章《大师往生》。航鹰说,“往生”是佛家用语,大概是讲生命的轮回,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词汇,愿孙犁大师一路走好。 昨天下午,天津美院老院长林浦与女儿同来吊唁。林浦说,在解放区的时候,他和孙犁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上世纪50年代来到天津,在一起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当年孙犁创作《风云初记》时,曾在报纸上连续刊载,他则负责为文字配画插图。他们之间不仅是老战友,也是老邻居,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马上赶来了。林浦的女儿回忆说,孙老生活简朴,对待孩子们更是严格要求,用过的牙膏要再挤一挤,铅笔头儿削一削还可以接着用,孙老的这些言行让后辈受益匪浅。 一位摄影记者讲,在为孙老抢救的时刻里,自己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些珍贵的胶卷都被留在了相机里。过几天,自己会把照片全部冲洗出来,还要记述下心中的感受,这部摄影作品的名字就叫《大师的最后几天》。 几天来,很多普通的读者纷纷打电话,询问孙老灵堂的地址,他们都说自己是读着《荷花淀》长大的一代,对孙老有着一份仰慕的心情,希望能在孙老灵前送一束鲜花,和心中这位文学大师道一声告别。曾经参加治疗和抢救的医大总医院的医护人员们,也专程赶来,他们说忘不了和老人相处的那些日子,老人的风趣、睿智、坚强,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北京的《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在得知消息后,立刻驱车赶来了,记者们说孙老为中国文坛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离去值得更多的人来悼念。 (来源:今晚报) |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