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梨的文章多次被选入教科书,这里选录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的教案。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鉴赏哲理性散文的写法,并作延伸性赏析,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领悟写作之道。
3.通过本文学习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自学目标:
研求《黄鹂》一文蕴涵的哲理并作初步评价。
导语设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评价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博览精思,经常练习,就能不断提高评价文章的水平。《黄鹂》一文托物言志,动人心怀,大有深意,富有哲理,须宏观把握,微观突破。
因此,在自读过程中,给同学们三点要求:
1.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读物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离开背景材料,不能架空分析。
2.学会多作具体分析:从原作中找材料具体分析,在平淡中发现新奇,在朴实中看到瑰丽。
3.提出的问题是思维路标,要善于提出问题。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分析评价、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为了配合学生自学,出示阅读背景材料。
抗日战争是“战争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作者介绍:
孙梨,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梨解放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造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自读研求
1.默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2.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寻读,质疑解疑。
学习“问”的方法:
理解性的发问:
A.先问中心是什么?
B.再问具体材料与中心关系怎样。
例:本文蕴涵哲理是什么?(“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例: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与中心的关系怎样?(作者写了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抗日战争时期,见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在病中,见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逛鸟市,却看到被玩弄、囚禁的黄鹂。因为黄鹂是一切美的事物的代表,连类而及,转向在大千世界,不仅黄鹂,世上所有的事物的美的极致,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挥他的极致。这一人生哲理(中心)是在追寻黄鹂的经历中水到渠成地升华出来的。
延伸性理解发问:
A.问作品的社会效果。
B.问主题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
四.课后作业:
延伸性阅读:阅读《华南虎》,比较《黄鹂》与《华南虎》的主题,进一步理解《黄鹂》蕴涵的哲理。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对课文的哲理作点分析评价。
二.小结上节课学生自学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及理解与分析:
虽然很可能不尽完善、正确,但确是学生一次真正独立的学习,就正面肯定。
1.学生围绕课文哲理, 质疑解疑归类举例,讨论解决。
例A:黄鹂的美与残酷的战争环境、观察黄鹂的闲情逸致与战争的气氛是否协调?
明确:不协调,但有内在的统一,抗日战争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血与火的考验,带来国家、民族、人民的新生,创造出美的生活和美的自然。因此,抗日战争中,黄鹂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在炮火中展翅高飞,作者才能有闲情逸致观察黄鹂。
例B:和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对于“科技人才”,这种环境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重用人者发展人才的时代、社会。
例C:作品的社会效果?
明确:作家对能够容忍、发展美的新时代的期待与呼喊。唤醒人们要不懈地理解努力创造容忍美、创造美、发展美的环境。
例D:作品蕴涵的哲理时代意义:“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飞”的时代思考。
例E: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通过质疑解疑,讨论分析,训练了思维,锻炼了口才,理清了思路,明晓了道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质疑,这是学问的开始。
四.布置作业
1.从关于课文的哲理的分析评价中选取一个角度,写成书面作业,300个字左右。
2.背诵课文后四段。
第三段
一.检查作业
1.诵读300字的对课文哲理分析评价,并进行点评。
2.结合思考练习题三,检查背诵。
A.要求背诵出气势,背诵出神韵,在背诵中品味语言。
B.讨论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二.仿写训练:
1.学习本文后四段句式特点:在工整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整齐,长短错落而不呆板,比喻排比的作用。以“成熟”为话题,仿写几段话。
2.口头交流写作片段。
三.分析几处黄鹂不同的形象,体会抓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作业: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附:课堂板书设计:
童年:迷恋鸟却没见黄鹂
抗战: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一闪而过
病中:见黄鹂却被吓飞走
逛鸟市:黄鹂被囚禁玩弄
真正的家乡(江南太湖):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黄鹂是美的事物
的象征,连类而及
中心:大千世界中所有美的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才能发挥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