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通讯社天津分社 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荷淀竖旌旗芸斋存铁木———各界人士痛悼孙犁大师

  新华网天津频道7月12日电 

  文学大师孙犁静静地走了。

  昨天早晨5时许,住在医院里的孙犁老人情况已经非常不好。6点整,孙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医护人员将这一消息告知彻夜守护在病房里和走廊外的亲人、天津日报社的同事以及热爱他的读者时,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与大师作最后的诀别。

  7月4日下午,已经住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近4年的孙犁突然发烧,并伴有血压下降,呼吸和心跳衰竭等症状。经过医护人员紧急处理,孙犁的病情趋于平稳,第二天已可自主进食,且神志也基本清醒,并能进行简短的对话。7月6日晨6时许,孙犁开始进早餐,食用蛋羹一份。孙犁平素酷爱喝菜粥,喜欢清淡食品,入院之后,胃口也一直不错,加之营养配餐,维持身体各项机能应该不成问题。至晨6时25分,孙犁明显感觉不好,心跳和血压虽未见异常,呼吸却一度停止。随后,市委有关负责人亲赴现场,组织抢救。在接下来与死神的抗争中,孙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又与病魔搏斗了5天,终于离开读者而去。

  昨天早晨,孙犁大师锁定砚池之后,一直奋战在抢救一线的医护人员泪洒病房,与大师默默地告别。他们说:“孙老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作家,无论是人品还是文品,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会永远怀念他。”在孙犁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天中,老人曾供职的天津日报社的同事、孙犁研究者以及热爱其人其文的读者,不断地来到医院,陪护在老人的床前。每每忆及与孙犁相处的时光,大家无不扼腕唏嘘。一些曾受过孙犁指点和泽惠的作者,更是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就在前不久,孙犁研究会还曾组织京、津、晋、鲁、豫50余位作家评论家,在白洋淀举办了孙犁创作研讨会,并且冒着霏霏细雨,荡舟于孙犁不止一次描述过的荷花淀中,踏寻他曾工作过的同口小学,流连于孙遥村的树木田野之间,寻觅着大师儿时留下的痕迹。孙犁的故乡河北省安平县的领导称孙犁是安平的骄傲,安平县和安新县的人民永远也忘不了孙犁,因为孙犁用手中的笔,让世人知道了白洋淀,对白洋淀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家相约,明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将再度聚首,共庆孙犁90华诞。不想老人却匆匆地走了。昨天上午,安平县政协主席、副县长王占民及衡水电视台一行已赶到天津,深切悼念他们敬爱的孙犁先生。

  得知孙犁病危及逝世的消息,许多外地作家和艺术家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关切。孙犁不仅是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和辛勤的园丁。不少作家在成名前都得益于孙犁的教诲,如刘绍棠、从维熙、铁凝等等。孙犁不断地发现新人,推出新人,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文艺》双月刊上推出他们的作品,并不遗余力地介绍到全国。曾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段华在上学期间就常得到孙犁的关爱,并成为忘年交。孙犁病危后,段华从千里之外驱车赶来,站在孙犁的床前,想着孙犁昔日的朗朗笑声,竟无语凝噎。他说,先生对于文学爱好者,无论有无名气,皆倾心尽力,其大师风范可见一斑。而一些未曾与孙犁谋面的作家也常说,孙犁是一个文化标志,天津对于我们作家来说就是孙犁,孙犁也是天津,每次到天津,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孙犁走了,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活着,他的文字,就如陈年老酒,时间愈久,将会愈加香醇,其影响,也将悠长而又深远。

(来源:天津日报)


 
 


tianjin@xinhua.org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