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涛 摄影:刘海峰 编辑:张博 制作:张博  
  10月22日,展出的石刻人物。天津市元明清天妃遗址博物馆展出了天津考古工作者近期,在蓟县发掘出土的汉代珍贵文物。此次展出的文物均为两汉时期,包括了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刻等近300件……
  天津新出土汉代文物正在展出
  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精心筹备的《天津出土汉代文物特展》已经缤纷亮相。
  此次展览以2000年以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合基建考古开展的蓟县大安宅,西关,小毛庄,东大井等几次重要发掘出土文物为主,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石刻等几个部分,展出汉代珍贵文物,照片等近300件,基本反映了天津考古工作者跨入新世纪以来,在配合城乡大型基本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
  此次展出的文物均为两汉时期,汉代是天津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汉帝国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加快了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天津地区考古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化遗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城乡建设工程,为天津考古提供了发展机遇,由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尤以汉代考古最为引人瞩目,许多收获属天津乃至全国考古首次发现,央视,天津等诸多媒体曾对上述考古发掘活动作过追踪报道;特别是《今晚报》还对东大井墓群的考古发掘进行了首家连续报道,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此次展出的汉带道教方书文物木牍、祭坛石刻、玉龙、铜熏炉、铁剑、陶制火炉、彩绘陶器、釉陶器等文物均属首次与公众见面,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海洋的旋律》也将对外展出,通过200余件出土文物及与海洋文化、妈祖文化有关的船舶、建筑等复员模型和300件图片,向观众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海洋文化实践、天津城市的起源、妈祖文化现象、遗址的发掘等内容。展览首次从文化角度来解释妈祖现象,认为妈祖崇拜是海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天津考古50年的成果。
 汉代石刻艺术的瑰宝——七里峰祭坛石刻

  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石刻是本次《汉代出土文物展》的重头戏,其题材新颖,内容丰富,风格古朴,构造奇特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该石刻发现于2001年4月蓟县七里峰汉代墓葬保护区的西北部,石刻围成的正方形台子,经过初步研究已认定为汉代祭祀祖先所用的祭坛。虽遭多次破坏,但仍留下了22块珍贵的汉代石刻。
  石刻采用剔地浅浮雕的形式,雕刻技法很熟练,题材多样,主要有:演奏音乐、舞蹈的场面;手捧食品的侍女、拱手恭立的侍者、手持棍棒的门吏;表现汉代四个方位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骏马、仙禽等动物;以及祭祀祖先锥牛、宰羊的杀牲场面等。这些题材经过汉代先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尤其是青龙白虎两块石刻,画面上的白虎张牙舞爪,四肢强劲,充分表现了老虎的凶猛与威严,青龙则刻画得轻柔中透着刚毅,轻盈中透着道劲,堪称汉代石刻难得的精品。 [详细内容]

 洁白的雪火热的情——东大井冬季考古纪实

  回想2002年冬季的考古发掘工作,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这是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第一次冬季考古发掘。
  2002年冬季是天津地区少有的冷冬,在考古发掘之前,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就已经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文物防冻措施。但我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文物上,却忽视了自身的防寒,虽然毛衣、毛裤里外三层,棉帽、棉鞋全副武装,我们仍然感到寒气逼人、瑟瑟发抖,手冻僵了,只能用口吹气取暖。[详细内容]

 精美的大漆箱

  此次考古特展中有一件精美的漆器纹饰展现在观众面前,黑漆红彩,云气纹饰描绘细腻,经历两千多年而色彩逼真。2003年的东大井汉墓的发掘中,109号墓葬出土了一件彩绘漆箱,这是天津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这么大的漆木器。漆箱的盖因墓葬坍塌而移位,斜躺在墓室中。箱盖上的铜铺首和铜扣吊清晰可见。箱体平躺在墓中,形状基本完整,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30厘米。虽然木质箱体已朽,但外表的彩绘大漆皮基本保留。 [详细内容]

 奇妙的汉代玉器

  这次天津出土汉代文物特展将有一些很精美的玉器与观众见面。天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汉代玉器,这些玉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佩玉,一类是葬玉。佩玉起装饰作用,在蓟县西关一汉墓中,死者腰部发现一玉龙,长约8厘米,通体青白,雕刻纤细,玲珑剔透,工艺水平极高,是汉玉中的精品。小毛庄汉墓出土一玉带扣,长约5厘米,白色而略带青斑,做工规整。玉也有避邪作用,戴块玉在身上,能保佑自己逢凶化吉,平安无事。现在人们喜欢戴玉环、菩萨、罗汉,是这种风俗的沿袭。 [详细内容]

 全国首见道教方术木牍文书

  2000年初夏,蓟县刘家顶乡大安宅村村民给县文管所打来电话,报告在基建取土过程中发现了古井及文物。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一方面调查了解文物出土的具体情况,开始着手搜集流散民间的文物,另一方面及时向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汇报了相关情况。随后展开的考古发掘工作,总共清理出战国、汉代、明代的古井十数口,揭示了大安宅村作为水源丰富的先民聚居区已由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而此次考古发掘最为重要的收获,即村民张文生无意间在一只汉代陶罐中发现的木牍。[详细内容]

 烧烤型火锅—会吃的汉代“天津人”

  京油子,卫嘴子。天津人好吃、会吃,这已经成为大江南北的共识。究其根本,也许我们可以从这块土地上的古老饮食文化中找到原因之一二。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天津市汉代出土文物特展中,有一件在蓟县东大井墓地出土的汉代陶质烧烤型火锅颇为新奇……[详细内容]

 图片报道

更多>>


人物造型石刻

动物造型石刻

动物造型灰陶

陶器

人物造型石刻



  汉代道教祭坛石刻、玉龙、铜香炉彩绘陶器等大部分文物均属首次展出,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

 熏炉的故事

  天津出土汉代文物特展的文物中有一批珍贵的铜器,这些铜器造型不一,做工精细,代表了汉代青铜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其中有一件熏炉,是精品中的珍品,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炉盘和炉罩。炉盘构思极其巧妙,顶部是一圆托盘,一柄在其侧。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整个托盘由一只朱雀用头顶起,雀目远视前方,羽翅开展,神态安详。玄武的壳承载着朱雀的脚,蛇身缠绕龟体,龟首望天,若有所思…… [详细内容]

 一把大铁剑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对蓟县东大井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首次发现了一柄带有木鞘的汉代铁剑,此剑长88cm,宽2.6cm,剑身细长,由于受到挤压而变为弧形,剑柄成一环,为椭圆形,把手处只剩铁柄。剑身有横剖面为长方形的木鞘,剑鞘未有一方形铜饰,宽2.8cm。[详细内容]

 爱美的汉代“天津人”—东大井发掘出土的汉代梳妆用具

  “爱荚之心,人皆有之”这句古话在汉代就可以验证,因为在天津汉代的墓葬里就已发现了古人化妆用的一套工具。这特展展出东大井墓地出土的这套工具包括铜镜、黛版、研和眉刷,其各自的作用均很实用。[详细内容]

 汉代的西北人在天津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再次回到遥远的汉唐盛世,但是——手铲释“天书”,透过考古人的手铲,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遗存的当初的气宇轩昂;聆听学者的解读,我们的耳畔恍若飘进了古韵的争鸣。 [详细内容]
---------------------------------------------------------------------------------------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