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石刻是本次《汉代出土文物展》的重头戏,其题材新颖,内容丰富,风格古朴,构造奇特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该石刻发现于2001年4月蓟县七里峰汉代墓葬保护区的西北部,石刻围成的正方形台子,经过初步研究已认定为汉代祭祀祖先所用的祭坛。虽遭多次破坏,但仍留下了22块珍贵的汉代石刻。
石刻采用剔地浅浮雕的形式,雕刻技法很熟练,题材多样,主要有:演奏音乐、舞蹈的场面;手捧食品的侍女、拱手恭立的侍者、手持棍棒的门吏;表现汉代四个方位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骏马、仙禽等动物;以及祭祀祖先锥牛、宰羊的杀牲场面等。这些题材经过汉代先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尤其是青龙白虎两块石刻,画面上的白虎张牙舞爪,四肢强劲,充分表现了老虎的凶猛与威严,青龙则刻画得轻柔中透着刚毅,轻盈中透着道劲,堪称汉代石刻难得的精品。
[详细内容]
回想2002年冬季的考古发掘工作,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这是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第一次冬季考古发掘。
2002年冬季是天津地区少有的冷冬,在考古发掘之前,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就已经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文物防冻措施。但我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文物上,却忽视了自身的防寒,虽然毛衣、毛裤里外三层,棉帽、棉鞋全副武装,我们仍然感到寒气逼人、瑟瑟发抖,手冻僵了,只能用口吹气取暖。[详细内容]
此次考古特展中有一件精美的漆器纹饰展现在观众面前,黑漆红彩,云气纹饰描绘细腻,经历两千多年而色彩逼真。2003年的东大井汉墓的发掘中,109号墓葬出土了一件彩绘漆箱,这是天津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这么大的漆木器。漆箱的盖因墓葬坍塌而移位,斜躺在墓室中。箱盖上的铜铺首和铜扣吊清晰可见。箱体平躺在墓中,形状基本完整,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30厘米。虽然木质箱体已朽,但外表的彩绘大漆皮基本保留。
[详细内容]
这次天津出土汉代文物特展将有一些很精美的玉器与观众见面。天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汉代玉器,这些玉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佩玉,一类是葬玉。佩玉起装饰作用,在蓟县西关一汉墓中,死者腰部发现一玉龙,长约8厘米,通体青白,雕刻纤细,玲珑剔透,工艺水平极高,是汉玉中的精品。小毛庄汉墓出土一玉带扣,长约5厘米,白色而略带青斑,做工规整。玉也有避邪作用,戴块玉在身上,能保佑自己逢凶化吉,平安无事。现在人们喜欢戴玉环、菩萨、罗汉,是这种风俗的沿袭。
[详细内容]
2000年初夏,蓟县刘家顶乡大安宅村村民给县文管所打来电话,报告在基建取土过程中发现了古井及文物。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一方面调查了解文物出土的具体情况,开始着手搜集流散民间的文物,另一方面及时向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汇报了相关情况。随后展开的考古发掘工作,总共清理出战国、汉代、明代的古井十数口,揭示了大安宅村作为水源丰富的先民聚居区已由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而此次考古发掘最为重要的收获,即村民张文生无意间在一只汉代陶罐中发现的木牍。[详细内容]
京油子,卫嘴子。天津人好吃、会吃,这已经成为大江南北的共识。究其根本,也许我们可以从这块土地上的古老饮食文化中找到原因之一二。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天津市汉代出土文物特展中,有一件在蓟县东大井墓地出土的汉代陶质烧烤型火锅颇为新奇……[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