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涛 摄影:刘海峰 编辑:张博 制作:张博  
 
一把大铁剑
采写:刘 健 新华网天津频道 2003年10月23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对蓟县东大井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首次发现了一柄带有木鞘的汉代铁剑,此剑长88cm,宽2.6cm,剑身细长,由于受到挤压而变为弧形,剑柄成一环,为椭圆形,把手处只剩铁柄。剑身有横剖面为长方形的木鞘,剑鞘未有一方形铜饰,宽2.8cm。此剑放置于墓室前端,剑旁放有一青铜封泥筒,内放有暗红色封泥。这柄长剑的发现证明了墓主人的武士身份,同时也反映出汉代手工业和冶铁业的空前兴盛。
  蓟县是两汉时期的重镇,近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对蓟县西关,小毛庄,东大井等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出土了铁镢,铁铲,铁锸,等生产工具,铁剑,削刀等武器,及大量陶器,这些发现为我们勾勒出汉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情景,铁制工具和武器的应用使当地空前繁荣,稳定。汉帝国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随着手工业的兴盛,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取而代之,铁的应用更加广泛,除继续用来制作生产工具外,还广泛用来制造其它工具,包括日常的生活器皿和兵器.到东汉时,铁兵器已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汉代冶铁已开始用煤作燃料,杜诗发明水排后(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冶炼工艺进一完善,铁器的普及,对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