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是天津市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同年9月5日,召开了天津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是天津市政协的前身。这次会议,出席代表363人,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组织通则》,选举产生以黄敬为主席、由19人组成的协商委员会,代行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0年1月,召开了天津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2月,召开第三届会议。1952年12月,召开第四届会议,选举黄火青为主席。这期间,协商委员会在中共天律市委领导下,在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协商并提出对政府的建议,协助党和政府动员人民之前、建立革命秩序;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参加抗美援朝,推行政策法令,进行各项社会改革、组织各界人士学习共同纲领及有关政策、理论与时事,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团结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至1955年3月,天津市各界人民人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
1955年3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委员188人,会议选举黄火青为主席,35人为常务委员。由于召开了天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不再是权力机关。1960年3月,政协天津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万晓搪为主席。1963年
10月,政协天津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万晓塘为主席,1965年12月,召开政协天律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万晓塘为主席。从1955年市一届政协至1965年四届政协的10年间,天津政协委员界别不断扩大,人数逐渐增多,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这一时期,市政协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委员协商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及有关重大问题;座谈讨论有关工作规划草案,提出修改意见;组织和推动各界人士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等。市政协紧密围绕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破坏,市政协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各项工作被迫停顿,很多政协委员和各界民主人士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迫害。
1977年12月,市政协召开了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从此,天津政协工作得到拨乱反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次会议,选举解学恭为主席。
1979年7月举行五届二次会议,改选阎达开为主席。1980年6月,召开政协天津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黄志刚为主席。1983年3月,召开政协天津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陈冰为主席。1988年5月,政协天津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谭绍文为主席。1990年4月,在八届三次会议上,改选刘晋峰为主席。1993年6月召开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刘晋峰为主席。1998年5月,召开政协天津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房凤友为主席。从1977年到1998年这一期间,委员人数逐年增加,界别不断扩大,委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代表性更加广泛,参政仪政能力明显提高。政协工作走上稳定发展,开拓创新的新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津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履行职能,使人民政协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