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内金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樊纲谈国内金融改革
|
![]() |
||||||||||
|
![]() 新华网天津频道7月17日电(记者孟华)樊纲在日前进行的《中国经济形势及资本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国内金融业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樊纲分析说,第一是银行体系的问题。他说,中国银行体系还是国有一片天下,政府严格控制,不允许民营资本的介入,不允许、不鼓励民间银行的发展,这是一个问题。这会使我们的竞争力弱,使成本代价高。他说,目前银行体系的产权改革应该提到日程上来,而且注意力不应该放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问题上,他们的产权改革得多少资金?加股控股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首先要思考怎么寻找新的增长点,就象发展其它领域一样,先发展一些民营的市场主体,由它们来发展市场竞争来逐步形成改造国有企业的力量。因此这也是我近年来提出发展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的重要原因。就是要为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我们的银行创造条件。现在正确的提法是引进民间资本改造中国银行体系。 他说,过去一说发展民营金融就有人担心,不搞的理由就是有人说不是不搞民营金融,民营金融一搞就出事。这是因为,第一过去所谓的民营金融,都是政府控制的,不是中央政府控制就是地方政府控制,农村的基金会都是当地的地方政府在控制,那么很多行为就不是银行行为就不是商业行为,是政府集资。政府控制的民营金融不叫民间金融。第二个原因是过去没有把民营金融纳入我们的监管体系让它自生自灭当然出很多问题,不是因为民营银行的体制不好而是监管不力。所以发展民营银行包括发展对民营银行的监管,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契机。 樊纲认为,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也潜伏很大危险。股市就是为国有企业创造融资条件,但由于产权结构的问题,现在空壳化成为一种趋势,至少40%已经空壳化,银行出现了一大堆坏帐,股市出现了一大堆坏股。资本机制的基础还不牢固。当然,中国市场的起点不一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这是我们资本市场的背景,这个过度还是一个过程。 目前的风险在于我们现在大量的银行资金在入市,债券公司、国有企业可以去借款,可以去炒股,就使得银行和资本市场通了。如果是借款炒股,就会使整个银行体系发生变化。如果股市动荡,就会对银行的体系发生冲击,会对整个社会的支付体系发生冲击,会导致金融危机。股灾不一定引起金融危机,但股灾如果和银行债务相通的话,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印尼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因为股市跌了,大部分资金抽逃了,后面的债务链跟不上,整个支付跟不了。股灾我们的事情是捂在那里,如果要还帐的话,也会形成很大的债务链,产生危机。股灾如果引起整体金融链条断裂的话,是很危险的事情。为什么要清理违规资金问题,这个是值得重视的,这个风险虽然也不见得太大,我们现在的股市占GDP的比重不过30%左右,上市的银行资金经过这几年的管理还不是特别多,但如果这个问题不重视,如果股市大波大动的话,将来的风险会很大。 樊纲认为,第三方面的问题就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缺乏多元性、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缺乏资本的交易。 他说,首先,就是缺一个二板市场,缺一个风险投资的出口,缺一个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新的渠道。有人说全世界的二板市场都没有搞好,我认为全世界的二板市场都没搞好,因为全世界的二板市场都是在泡沫中开办的,必定不好,而我们在泡沫过了以后再开,不见得不好,心态比较平和。没有二板市场很多风险投资做不起来。 其次,我们其实缺的很多东西不是股票市场这样的资本市场,缺的是资本上的一些中介机制,比如说投资基金这样的机制。风险投资不过是这几年开始时髦起来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投得多来得快的这样一个机制,时间短,量可以大,有出口可以退。风险投资无非就是一个企业在早期开始发展的时候有一些资本的介入就是投资的概念,而投资总是有成功有失败,因此第一是需要大批投资基金的形成和投资管理公司的形成,使分散的一些资本能够由专家去研究确实在做什么,研究这个人的信誉如何,研究是不是真的想搞企业,研究是不是真正的投资机会,然后进行投资。一些中介机制和公司地方可以大力发展,用不着中央来开二般市场。第二是所谓三板市场问题就是柜台交易的问题。这个开始发展起来了,也允许发展,我们叫了多年,其实还可以有一些地方上的小的股票市场,地方的企业一些股分可以有一些出口,有交易的场所。除了股票市场以外的交易机制的形成这是重要的。
|
![]() |
|||||||||
![]() |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社天津分社 联系电话:022-23678092 e-mail:tjxinhua@xinhuanet.com |